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锁钥,它的实施必然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张明星 《先锋队》2013,(28):10-13
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是各级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要把握实质,抓住根本,牢牢把握"从严"这个根本方针"、科学化"这个根本目标"、服务"这个根本要求、"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全面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牢牢把握"从严"这个根本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个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主旋律。党代会报告围绕发展考虑一切问题,更加自觉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方面更加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思想,贯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针,是联系浙江实际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件。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农民.新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要牢固树立"三农"工作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进程.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终端"推动者和实践者。本文以分析莱西会议的背景和"莱西精神"为切入点,对比总结现阶段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六不适应"问题,指出"莱西精神"对新时期全面深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作为五个统筹之一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全人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也体现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明方 《江淮》2011,(1):6-7
(接上期)二、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要领,也是党员干部学习进步的大学校,增强能力本领的重要法宝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不仅体现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最高纲领的具体实践上,体现在制定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而且丰富地、生动地体现  相似文献   

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主要思想体现在: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这些思想对于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蒋远国 《求实》2005,(Z1):185-187
党的十六大拉开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向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关键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根本大计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就是说,通过教育"搭桥",引来科技之"水",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村各级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发展,让群众尽快富起来,既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更是村级班子和农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县开展"学教"活动的重要目的.我们立足实际,坚持"富民为本"的方针,把调整结构、农民增收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2.
段炼 《党的文献》2011,(1):84-89
当"三反"运动在城市各机关和军队顺利进行时,在农村却先后三次推迟,1952年6月才全面展开,当年年底完全纳入到整党活动中。与城市、军队的运动相比,农村"三反"运动在经历阶段、领导人认识、战略部署、运动方法、实际收效等方面都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农村现实条件外,更根本的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得适用于城市的政治运动方法难以在农村通行。作为"三反"运动领导人,毛泽东尊重实际、重视调查研究,果断纠正失误,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志良 《当代贵州》2014,(28):36-37
正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权"、推进"三农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贵州省,农业始终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始终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直接承担着发展农村、建设农村、富裕农村的重要职责。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优劣决定着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孙黎  陆卫明 《党史文苑》2004,(2):4-6,1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民主的、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科学文化方针.但是,由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失误,这一方针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下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双百"方针才得以全面恢复."双百"方针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在新时期,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勤俭办社是一条长远的根本方针。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是农村人民公社的一项严重任务。勤俭办社的方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特别是目前,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和收入水平还不高,底子还很薄弱,就更应当在勤俭上下功夫。勤俭办社绝不只是消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党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18.
李国军 《探索》2007,(5):158-161
从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一般规律观察农民工,他们体现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移民"的人口迁移的过程模式.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不可持续的农村人口不完整迁移状态.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即发展移民的推进方向是推进以农民工带动农村人口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完整迁移过程,伴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终完成农村人口的迁移.推进发展移民的两大突出任务是明确农民工将来归属的引导方针和提升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局面,中共中央决心纠正失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中央确定的全面调整方针,也包括对国内政治关系调整的内容;政治关系调整是为国民经济调整服务并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发展进程而跟进、展开的。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  相似文献   

20.
张保国 《先锋队》2013,(24):24-2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廉洁政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是对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