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临近尾声的今天,5000万中国农民背离祖先眷恋了数千年的土地,终于向都市进发了,这一历史性的大流动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220多年!没有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国家可以说是现代化国家。千万农民大转移,这是我国现代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有的决策者认为,继承包之后,中国的农业改革应是将土地集中在少数种田能手手里,以实现机械化或科学种田,那末,失去土地的农民将是一支更为庞大的流动大军。倘若现代化的指向就是都市化和工业化的话,那么对我们今天面临的忙乱和困惑,一位外国人20年前就写在书上了,他就是《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的作者S·N·艾森斯塔德。  相似文献   

2.
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60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变革,中心内容是通过改变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实践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  相似文献   

3.
土地确权过程中的土地纠纷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经济中,土地起着核心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在国家实施惠农政策之后,土地的收益也逐渐有所提升。在土地确权的过程中,由于在承包土地时没有规范的操作,由此所引起的土地纠纷频频发生。将土地确权过程中所出现的土地纠纷作为探讨对象,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对土地纠纷产生的成因、特点以及解决纠纷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要将调解土地纠纷现象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保护农民利益,对农村发展、改革以及大局的稳定予以维护。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等因素使得允许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当前顺应社会发展的理想选择,但土地流转的用途、主体、监管、价格和农民保障等问题却不容忽视。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离不开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和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健全农村社保既需要农民和集体参与,又需要国家支持,而国家加大支持的资金来源可借助于证券市场"大小非"减持和征收资本利得税,也可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这是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尹鸿伟 《南风窗》2008,(5):41-43
成渝土地改革揭示了同一个基本问题:土地市场化走什么路径?是继续沿用国家征地制度;还是让农民以土地要素参与城市化,分享增值收益?成渝两地政府应该放远目光,在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同时把更多的土地储备起来,承接未来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农民组织形式现代化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化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农村的社会实践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这表明列宁在晚年终于找到了落后国家实现农民组织形式现代化的途径。列宁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其他落后国家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立法从农民生存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缺乏资金需要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融资功能,二者间的冲突亟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研究,针对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实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9.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规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协调与统一,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的相互促进,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法治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土地的征收范围也越来越大,许多农民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生活来源。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法律政策来保护失地农民权利,但是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墨宁 《南风窗》2011,(21):66-68
城市化越是紧锣密鼓,集体土地被"国有化"就越严重,更多的农民将在所谓的"公共利益"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田园和屋舍。然而,让农民与政府产生冲突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征收行为本身,而首先表现为补偿不到位。  相似文献   

12.
唐昊 《南风窗》2013,(26):12-12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两处直接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准许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二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能。针对土地改革究竟应该在现有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单纯地改革经营权、使用权等附加权利,还是直接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也随之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俞可平 《当代世界》2014,(10):24-25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东方农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而处于东方的印度、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农民问题后认为:东方农民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陷入了极其贫困、面临破产的境况;东方农民已经成为一种革命力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东方农民应获得国家的帮助,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或理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政治现代化是以政治革命为先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从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理论上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同义表述,是在扬弃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国家治理既不是去国家化,又不是强化政府治理,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中国政治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谁来养活“80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南风窗》2007,(22):44-45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8%的农民认为土地调整是合理和应该的;只有13%的农民认为"不应调整土地"。还有近半数农民虽然反对大面积调整,但可以进行"小调整"。对于农地调整的原因,农民最普遍的回答是"如果不调整土地,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不公平"。  相似文献   

17.
素质     
“素质”一词可能是中国社会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之一。在大部分场合里,这个词跟“农民”联系在一起。“农民素质”问题是很多“爱国者”或中国现代化论者痛心疾首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认真公平的讨论,农民素质低下就成了单方面结论,并占据了真理的大厦。农民素质太低,不宜实行民主治理,不利于现代化云云,成为某种“复杂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高新军 《南风窗》2011,(18):23-25
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就是土地。如果农民的土地可以被政府或者其他社会集团随意调整、侵占、剥夺,他的权利就很难实现。最近,《土地管理法》修订引发热议。一个调子是,"重点要保护农民权益"。但在城市化、征地拆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却利益受损的背景下,如何做才算、才能保护农民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21)
正农民遇上了金融,被最具前端意义的互联网金融所接纳。此时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袭"小农,而是经过现代知识和生产方式改造的"新农民"。农民,在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现代化的掉队者"的代名词。这在因果关系上很好理解。直观层面上,现代化表现为"去三农化",即产业结构上的工业化,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化,社会身份上的市民化。于是,共和国初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变异为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作为边缘的农村服从于作为中心的城市,被长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政治学理论与具体国情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实质是执政方式现代化;从互联网时代下执政环境的新变化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实现的现实条件;从国内外执政党利用互联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做法及其相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要求来看,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路径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