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红卫兵运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卫兵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一场青少年运动。它以中学和高校的学生为主体,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主要武器,在造成打倒一切,全面混乱这幕历史性的社会悲剧中,是推行“左”倾错误的粗暴工具,在  相似文献   

2.
要研究中国青年运动,就要采取客观而又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对历史上较为复杂的时期决不能采取回避态度,红卫兵运动作为中国青运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同样具有研究的价值.本文结合1992-2003年研究红卫兵的各种学术观点,以综述与评析的形式从九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前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著名青年电视剧作家的亲身经历与反思,其真切与生动当不亚于他任何一部获奖剧作。  相似文献   

4.
天安门前,红潮如涌。“文革”初期,毛泽东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检阅红卫兵。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到首都北京,红卫兵,大串联,红卫兵,向太阳。千万颗红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从主动到被动,从兴致勃发.到心感无奈,其情感几经变化。红卫兵运动亦潮涨潮落…… 揭示“文革”初期的真实,展示红卫兵运动的历程,那时节: 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劲猎东风擂战鼓,漫卷红旗歌舜尧。伟大领袖一挥手,映得山河如此娇。  相似文献   

5.
红卫兵,意即“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它是“文革”中由大、中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种组织。在十年“文革”中,红卫兵充当了劲旅和急先锋。以其活动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运动中所衍生和折射出的红卫兵文化是文革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方家。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文革"初期,红卫兵在"中央文革"的驱使下,四处造反, 破"四旧",砸文物,烧古书,金瓯板荡,神州不宁。 1966年10月22日,"哈军工"红卫兵首次冲击国防科委 大楼,叶、聂二帅巧计退"兵",化险为夷; 11月7日,600多名红卫兵再围国防部,砸玻璃,伤卫士, 进占国防部…… 事态在扩大,危险在加剧。 老帅们忧心忡忡,彻夜不眠,5条平乱计策,均遭林彪否 定;周总理出面调停,"中央文革"又另搞一套…… 是谁要毁我长城?庆父不死,鲁乱未已。这只是十年浩劫 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北京红卫兵运动大事记卜伟华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7人在校内贴出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是在康生策划下,由当时在北大的“中央理论调查组”...  相似文献   

9.
10.
正山雨欲来北京西山脚下,圆明园废墟旁边,一棵棵穿天白杨掩映中的清华大学附中,可谓上世纪60年代全中国屈指可数的"第一流的中学"。学生们来源于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高干子弟偏多。这里学生挺拔俊秀,教师秀外慧中;教学高质量堪称一流,综合素质名列前茅。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高等教育部决定在清华附中试办学制2年的预科班试点。清华大学决定从清华附中学完高一课程的学生中择优选拔90人进入预科,要求在数学、外语、语文和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11.
1968年夏初,我是解放军某部班长。那时我刚从重庆某厂军管会回到部队。一位高个子,清瘦面庞的副部队长乘车来到连队,要调我们连去川东某城市附近一座山上守卫军火库。副部队长给连队干部传达了命令后,并亲自给全连同志作了动员报告。按常规,一个连在本部队范围内调动,不需要一位副部队长亲自做动员的,但这次例外。因为全  相似文献   

12.
在我戎马一生中,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执行过许多项任务.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大串联时,我所执行的进驻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接待红卫兵总站这项特殊任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因为那是在与红卫兵滚滚人流接触中,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3.
红卫兵擅自封存新华书店图书1966年8月18以来,首都红卫兵在破“四旧”中,多次到新华书店及门市部、书亭,张贴“通令”,擅自封存一批图书。其中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作品,中外古典文艺作品,如《三国演义》、《水...  相似文献   

14.
具有“造反”意义的红卫兵组织,在中国大地横空出世又突兀结束,前后仅两年半的时间。这股红色狂飙从何而起?何以又是那样地来去匆匆呢?  相似文献   

15.
“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一纸九五通知掀起了“大串联”的狂潮。今天的人已无法想象,3平方米的车内空间,怎样装下了二三十个红卫兵。10万小将同时涌进大寨,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唯有苦了大寨人,只好电求中央空投衣食,以解燃眉之急。 这就是1968年的大串联。它是空前的,但愿也是绝后的。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文革”大串联时期,最高峰时滞留北京的外地师生达百万人之众。如此众多的人员蜂拥进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北京是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吃饭、穿衣、住宿、乘车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7.
“红卫兵”的名称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最早的红卫兵是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中夺取了政权的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3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海光 《党史纵横》2002,(4):37-37
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需要而发动起来的,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而推上极端的青少年造反运动。红卫兵运动裹挟了全国城乡各种各类学校的青年学生,形成了迅猛异常的造反狂飙,成为十年动乱的突击队。红卫兵的产生,是“左”倾理论和实践的产物。从50年代后期恶性发展起来的,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核心的“左”倾理论、“左”倾思潮和“左”倾实践,在反修防修运动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完全左右了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升级带来的思想惶惑“四清”运动造成的社会紧张,中苏关系恶化引起的义愤,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66年夏秋,先是在北京、继而在全国爆发了一场凶猛异常的“红卫兵运动”。这场运动,是在这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推向全国的开端。 此时在党中央领导机构内部,已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惊异的变化:首先,由于中央领导核心的调整,在全会上受到批判的刘少奇、邓小平都已“靠边站”,原来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中央书记处也已基本停止了活动。不久,经毛泽东同意,又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碰头会,将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文革小组合二为一,讨论党政业务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碰头会一般由周恩来主持。这样,周恩来便在实际上开始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周恩来这时所面临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持续达数月之久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20.
27年前,毛泽东赞扬的“红卫兵”是如何出世的呢?1966年5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中国政局开始动荡不安。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预科六五级第一班十几位思想激进的高干子弟,于1966年5月初在校园内贴出了“学校里有没有阶级斗争”的小字报,并在座谈会上与校方领导展开了面对面的“阶级斗争”。5月22日,校方大怒之下宣布:哪个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