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认为,应从价值、规范、秩序、治国层面全面地立体地审视法与道德关系,才能回应现代法治国家对法与道德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从价值层面看,法律必须服从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指向;在规范层面上,二元社会结构使法与道德成为并立互补的不同规则;在秩序层面上,伦理秩序是基础,法律秩序为主导;在治国层面上,推行法治立国,德治并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心论点: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章在对法治、人治、德治等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价值层面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了具体论证。作者认为,在目标价值层面上,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手段价值层面上,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因此,法治与德治应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3.
地方法治是建设法治国家目标在地方的具体实践,出于中国国情的实际,实行地方法治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的平安和谐与快速发展.从工具价值的角度看,法治作为社会控制手段在地方法治过程中是可行的,并将发挥巨大作用;作为目标价值的法治,在地方法治过程中也是可以分步实现的.在地方法治推进区域平安和谐建设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社会主体的和谐入手;在具体措施上则主张以法治理念为先导,建立和健全公民合法诉求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哲学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从宏观层面来看,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中国文化品格;从微观上看,渗透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之中的是其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要义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并得到普遍的遵从。讲法治,从我国国情来看,最根本的是树立一种崭新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目前关键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揭示了中国法治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在这个进程中,各级干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施法律法规来实现的,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就谈不上政治合格。讲法治,从我国法治进程和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应该是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更新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两个层面解析“与时俱进观”的深刻内涵,从理论品质与道德理念相交融的视角探析“与时俱进观”双重内涵的关系。“与时俱进观”的双重内涵决定了它具有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梁文辉 《党史文苑》2006,(10):55-56
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依靠道德的治理,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法律的实施角度来看,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的实施先决条件就是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公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这就赋予了道德教化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必武的法治思想包涵着丰富而深邃的价值意蕴。从宏观层面的形式结构上看,董必武法治思想是由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维度构成的价值要素系统;就其微观层面的实际效用而言,它又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功能目标。对于董必武法治思想价值意蕴的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董必武法治思想内涵和作用的全面把握,而且对董必武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从宏观层面来看,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中国文化品格;从微观上看,渗透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之中的是其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与政治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层次相对应,从价值、设计、技术层面尝试对政治制度可持续性予以阐释。价值层面,政治制度本质上是特定政治价值的外化展开,政治制度可持续性的核心指向是制度的合法性。设计层面,通过合理的制度架构设计和改革设计,促进基本政治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层面,参与政治制度的行为主体,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工具和手段,提升政治制度可持续性的调适空间。结合现实中国政治制度来看,人民本位民主、合理建构设计、有效执政领导等方面有力支撑其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在价值、设计和技术层面体现了较强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从领导层面,还是从群众层面;从观念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法治进程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三十年的法治建设,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的启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依法治国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两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来看 ,2 0年法治化进程无疑是进展最快的阶段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十年内乱结束法律荒芜的土地上 ,构建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日益健全的法制制度 ,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 ,循着 2 0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轨迹 ,对 2 0年法治化进程所呈现出的两大特征作一些分析和探讨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渐进性从 2 0年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基本轨迹来看 ,法治化进程的渐进性首先表现为 :随着中国改革目标的日趋明朗 ,法治化进程的目标也逐渐明晰 ,从恢复和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 …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灵魂 ,而法治建设则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有力保障。这既是先进理论向现实转化的必然要求 ,又是法治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 ,就必须把“三个代表”思想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转化为系统的法律制度和法制实践 ,这就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法制化。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了“三个代表”思想法制化的必要性 ,并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 ,对如何推进这方面的法制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思想法制化的重大意义 ,认真探索法制化的正确途径 ,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和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了法治体系的概念,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结构主要由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构成.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道德的内容是道德价值,形式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又由道德目的、行为事实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源泉和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构成的条件和标准.道德结构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双重的.道德在深层次上分析,其作为社会精神现象,其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状态结构来看:经验是基础,理性是主体,假说是目标.从价值结构看:经验是稳定部分,理性是主导部分,假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我国道德建设方法和途径时,不要机械地理解和运用唯物论原理,要跳出纯粹的单一的经济-环境-道德分析模式,深入到道德的内在本质、功能及其产生的条件中去探寻答案.在社会组织、制度层面上,完善、健全法制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道德制度化是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趋势.在行为主体层面上,确立和发展价值理性,从深层次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从强迫状态走向自由状态.法制的完善、健全和道德主体价值理性的确立、发展,这些将从根本上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应具有道德性,包括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法治社会的法更应如此.它实质上体现为正义,要求在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治运作过程中都有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塑从现有的柔性引导层面进一步提升到法治的刚性约束层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制度完善、中观层面的社会治理融入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养成,这三个维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认知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