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工短讯     
上海电机厂作出稳定政工队伍的规定上海电机厂为了发挥党组织在改革和生产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最近对企业的政工机构、政工干部的待遇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方法、形式等问题作出了“五个保持不变、一个改进”的规定。“五个保持不变”是:①政工机构保持不变;②政工队伍保持不变;③政工干部待遇与行政干部一视同仁保持不变;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制度保持不变;⑤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保持不变。“一个改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克服形式  相似文献   

2.
别看咱们搞政工的在一些人眼里地位不高,可一旦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你准会听到有人说:“瞧他,还是个搞政工的呢!”再比如,时下停薪留职、辞职“下海”、搞第二职业之类堪称时尚,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要是有一天,一位搞政工的也去摆起了地摊,喔,那可了不得啦,“他怎么也干上这个了……”免不了满城风雨,议论纷纷。这里且不多说人们对政工人员的偏见问题,更不想评价“下海”、“二职”的是非得失。只是想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政工人员就是有别于一般人,人们总要把他们看得更高些,要求也更严些;或  相似文献   

3.
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最突出、最紧迫的是要解决政工队伍不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影响政工队伍不稳的种种因素。从调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制不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要不要设政工机构、要多大的政工队伍,始终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尽管“加强和改进”的话一直在讲,文件中也逐步在规定、在明确,但在实践上,每当企业改革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企业转机建制的关键时刻,总是有一股风冒出来,矛头所向,就是砍并政工机构,裁减政工人员。给人的印象是,非此就不是深化改革,非此就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工干部心理失衡,产生“失落感”,想“改行”、想“跳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彭子旭同志以为“身教”只对“政工人员”而言,仅仅是对“政工人员”的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就我所知,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下发的文件还是领导人的讲话,都从来没有把“身教”说成是只对“政工人员”而言,而是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中当然包括“政工人员”在内。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政工人员”的以身作则,那么我们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吗?当前党风不正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为了克服党政机关的某些腐败现象,端正党风,党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一级抓一级,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身教”。倘若各级领导  相似文献   

5.
最近,议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议论政治工作的方法、内容需要改进以外,还对政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了探讨。有的同志提出:政工人员必须具有演讲的才能。对这一提议,有的赞成,有的不置可否,也有的提出异议:“决不能让能说会道、华而不实的人搞政工。”他们把“能说会道”与“华而不实”等同起来。其实,“能说会道”与“华而不实”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说会道是讲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和鼓动能力很强,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华而不实是指一个人外表好看,内心空虚,言行不一,思想品德不好。二者并没有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搞政工的人是“玩笔杆子”、“喝墨水”的。打我18岁那年一个猛子扎到那有色有味、有苦有甜的“墨水”里,便不能自拔,一干就是22个年头。 这“墨水”有色有味。1974年我下乡插队时就初尝这“墨水”的色调和品味:宣传思想工作对人们很管用。后来,从农村  相似文献   

7.
痴心不改     
人生苦短,岁月如流,一年又一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伴我度过了十年政工生涯。每每阅读“我与政工”栏目,同行们那一篇篇抒发内心感情的表白,那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那一串串成功的喜悦,使我内心总产生一次次强烈的共振。  八九年我从生产单位选调到专职共青团岗位,九○年从事宣传工作,从此与政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既有坦途,也有坎坷;既有欣慰,也有烦恼;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教训和力不从心的遗憾;既有春光明媚的季节,也有寒气袭人的日子。风风雨雨十年政工路,但我始终奉守着“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  相似文献   

8.
国企政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对政工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认为组织、宣传、工会等党群工作是非经营性工作,是“无用功”;政工人员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同级业务技术人员,个别政工人员甚至受到歧视;年轻干部认为搞技术,有前途,干政工,没出路,不愿意“从政”,使政工队伍欠缺“新鲜血液”;在企业机构改革中,政工人员通常是精简对象,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吸引力下降。二是选配政工人才存在  相似文献   

9.
累也心甘     
那天晚上,我疲惫不堪地坐在饭桌旁,面对热腾腾的饭菜毫无胃口。妻子一见就明白了,说一句:“搞政工的怎么还这么累?” 让我怎么回答呢?十年来,和我一道走上政工岗位的同志几乎改行改完了,每走一个我“累”一回。“累”过之后又觉得也许人家更适合于行政或者别的工作;而政工这一行也需要有人干,这是我的岗位,我不能走。 怎么能不累呢?每当分配奖金、评比先进时,“见困难要上、见荣誉要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之类平时教育别人的道理总在脑海中翻腾;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工作上遇到压力时,多少次已经动身去找上级领导,都在途中退了回来“你平时是怎样教育人家顾全大局、克服困难的?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好,你的道理又有什么说服力?”十多年来,我没有休过一次完整假期,没有在家渡过  相似文献   

10.
改行也难     
“搞经济吃香,干政工没啥意思。”这是眼下许多人都心里清楚的。吃了十多年的政工饭,对这个“好汉子不想干,赖汉子干不了”的行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找个机会改行吧——这个念头一直侵扰着我。可是,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降临过,我至今还在这个不安心干的岗位上。 我从工人岗位走进政工圈后,时刻提醒自己倾心地学,踏实地干,诚实地做人,当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几年下来,我在宣传干事、秘书、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摸索到了干政工要“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脑勤”的工作要领。当宣传干事时,我创办了厂报;当秘书时,起草的工作报告初审通不过,我三天之后交出了上万字的第五稿;当团委书记时,为了一个不该破碎的家庭,两天  相似文献   

11.
自己在政工岗位上8年来,有酸的,有甜的,酸酸甜甜相伴,铸成了我所走过的路。 1987年,我从柳州分局机关调到林管所担任政工干事,开始了政工生涯。刚步入政工之路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有时你采访某人写一篇稿件,别人见了,总以为你无事在和别人聊天:“小子,你真是闲哉悠哉呀。”你动了一个上午的脑瓜子,写出一份材料来,刚到走廊或门口伸伸腰,冷不防就会有人问你:“真闲呀,又没事了?”记得有一次,为赶一份材料上报,通宵达旦地苦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领导放了我两个小时的假,可刚走到单位门口,就有  相似文献   

12.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落实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坚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我听到有些单位的宣传部长说,我们在基层,有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来应付上级政工部门交办的一些事。如填统计表格,搞思想汇报,写命题材料和工作总结等等,有时几个部门、几个材料一起要;有些工作刚刚开始就要写总结。这些“苛捐杂税”使我们感到头疼。这番话虽然有点儿偏激,却值得深思。这不仅是对领导机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批评,而且反映了一个如何才能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作为基层政工部门,确实需要经常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以求得到上级的指导。但是,无论是下级汇报,还是上级来了解,目的都是为了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知道,基层政工部门担负着为本艰位“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繁重任务,有大量的日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由“小”变“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由过去的“小政工”体系变为“大政工”体系,即由过去的主要依靠政工部门唱独角戏,变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由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干部为主体,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协调配合,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参与、包干负责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过去单纯管思想、管学习的“小政工”范围变为融管人、管  相似文献   

15.
熊元启同志提出的“三自”精神在广大政工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笔者接触了一些反映企业政工队伍思想状况的调查材料和一些基层政工干部,大家无不感到“三自”精神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许多基层搞政工的同志也存在着一些想法和忧虑,就是“三自”精神固然重要,但真正树立起来也不容易。有的同志说:我本来想自信自强的,但一看到许多单位一提改革,首先就想到砍掉政工部门、裁减政工人员,  相似文献   

16.
“海风”吹了两年、势头仍然不减。“下海”,把许多人撩拨得心旌摇荡。 然而究竟什么是“下海”? 报纸上写到:“下海”就是直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企业就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政工人员已经身处“海”中。为什么又要把那些离开政工部门而直接去倒钢材、贩水泥、卖合同、开公司才称为“下海”?  相似文献   

17.
难舍政工     
当种种不平使政工干部与行政干部形成“天壤之别”,政工人员纷纷改行时,我却屡弃机遇,甘守清贫,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倾注在“没人干”的政工岗位,而且一干就是8年。 我是1989年步入政工行列的。受命于动乱之后,且面对殷切嘱托,因而心气很盛,颇有一番大干事业的架势:组织职工开展大讨论活动,开展“最佳公仆、最佳主人”竞赛,主办“双基”教育培训班、主持知识赛、演讲赛、劳动  相似文献   

18.
23岁,青春年华。而我从23岁开始干政工至今已有27年有余。像我这样始终在一个岗位上没“挪窝”干了这么多年政工的,不要说在千余人的企业独一无二,就是在我所在的安康铁路分局乃至路局政工系统,也属个别。每每闲暇细思,尤其是思忖从事政工这些年的所失所得,还真打心眼里庆幸今生与思想政治工作结缘。 如果说27年前是组织上、是  相似文献   

19.
当我编辑完30余万字、大体上反映了自己20年政工实践、政工探索的综合性文集《蛙鸣集》时,不由得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这辈子恐怕与政工再也难以分开了。早在广东石油化工学校读书时,我就是一个宣传工作积极分子,并有稿件在省、市的报刊、电台发表,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毕业时,我被直接分配到了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的党委宣传部门工作。但在当时,我对政工的认识十分肤浅,说句老实话,还真未弄清“政工”这个概念,以为只不过是“敲锣打鼓放鞭炮,组织学习搞报道”罢了,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没想到与它那么有缘,进入…  相似文献   

20.
敬告读者     
主持人:我是向岩,很荣幸成为“政工热线”的主持人。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名普通编辑,对于“政工热线”的“开通”,我感到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热线”终于“开通”了,使我们有了一个更有针对性、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反映和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