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爵同志"米尔斯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和苏联文学界、知识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缩影和象征。他用英文撰写的《俄国文学史》被纳博科夫称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一部俄国文学史",所谓"米尔斯基文学史"因其"折中主义"的文学史观、主客观统一的批评手法和极富个性的话语风格而独树一帜,被视为西方俄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长期被欧美高校斯拉夫系用作俄国文学史教材,其影响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李旻 《当代亚太》2019,(5):125-143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威胁论"在朝鲜半岛大行其道。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俄国威胁"的真实性问题和中日两国对朝鲜的信息影响,而忽略了"俄国威胁论"产生的观念背景和话语表述。从国际政治观念的角度来讲,"俄国威胁论"产生的基础在于朝鲜王朝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发生了巨变,这一巨变可以用无政府文化、行为动机、身份认同等现代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加以解释。话语同样在"俄国威胁论"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秦"、"东洋"、"亚洲"、"人种"等表述成为"俄国威胁论"传播的载体,也建构和固化了朝鲜对俄国的认识。"俄国威胁论"的历史表明,对"威胁"观念应综合理解、综合治理,这样才有助于解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俄国放宽了书刊检查制度,大批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开始着手研究法国大革命的问题。本文通过概述当时的自由主义代表格里耶对法国大革命及启蒙思想的批判性研究来揭示19世纪俄国自由派眼中的法国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俄国激进革命知识分子是近代俄国独特历史道路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包含着深刻矛盾。以他们为主体的革命激进主义思潮和运动表达了俄国社会部分精英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对俄国解放运动和俄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下半期,"第三种人"参与了俄国的社会斗争,并在其间经历了一个日渐深化的过程."第三种人"虽无自己的理论,但由于自身队伍的发展以及接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便利,在社会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实践也提升了"第三种人"对俄国前途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俄国皇家瓷厂创立与中国关系密切,俄政府利用使团、来华商队和传教团随团学生,将获取情报人员植入其中,目的之一是打探中国瓷器配方,回国助力肇建俄国皇家瓷厂。彼得大帝向往的中国瓷器,在伊丽莎白时期实现了本土化,俄国在彼得一世时期就拥有庞大的对华情报网络系统,其中瓷器情报人员在华潜伏时间达15年之久。他们采取隐蔽的方式在中国获取工业情报,甚至深入宫廷内部。俄国自制瓷器开始时完全仿造中国瓷的外形、绘画,但对“中国风”的内涵不甚了解,只是貌似中国风,又在其中融入本国的奢华之风。经过多年发展,制造出符合俄文化审美的“中俄合璧”瓷器。无论如何,中国瓷器在俄罗斯的传播是中俄物质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上“中国风”相伴罗曼诺夫王朝至终,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也通过瓷器得以在俄国乃至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社会革命党对传统民粹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农民经济角度对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理论尝试与探索。它的提出使俄国民粹主义运动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社会革命党适应变化了的革命形势,赢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为该党发展成为俄国第一大政治党派作了准备。自该纲领出台以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为了它的实现不断奋斗,但终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得以具体落实。虽然社会革命党土地社会化纲领最终并未真正实现,但其所包涵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因素不可抹杀,它们对俄国乃至世界其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小英 《法国研究》2005,(1):195-203
一、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思想 18世纪风靡欧洲的启蒙运动最初肇始于法国,而伏尔泰无疑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和精神领袖.这位享誉欧洲的启蒙思想领袖对法国的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一方面认为任何宗教都是愚昧、欺骗、狂热和偏执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必须假定一个上帝的存在(他的一句名言是:"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捏造一个!").  相似文献   

9.
姚海 《俄罗斯研究》2007,2(4):69-74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1917年革命。  相似文献   

10.
弗洛连斯基、布尔加科夫和洛谢夫是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以其独特的名谓哲学(称名哲学)为俄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看来,名谓是人类思想的"意义"和事物存在之内在"意义"的特殊交汇与融合。世界中的一切,包括自然在内,都具有意义,因此,名谓并非实体性客体,而是积极地表现着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事物和现象命名的、思考着的个体。他们的名谓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存在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旨在证明,语言是现实存在的理性的反映,而词语则是这一被反映的存在的本质。了解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及其思想精髓——名谓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俄国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1.
俄国与欧洲     
今天俄国人正在决定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秩序。虽然俄国国内问题占首位,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同样是一大问题。俄国外交政策的东西方走向谁为优先历来是个争论热点,对于苏联解体后,处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的俄国来说,更是老问题上加新问题。从俄国东西方外交政策哪个优先这一问题中,可引伸出一系列其它问题:俄国是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它是否担负返回欧洲文明圈重任?俄国是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和组织还是再次滞留一边?对这些问题整个俄国社会尚未达成共识。认为自己是东方强国的习惯意识还很顽固。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背景下的国别研究需要有若干统摄全局的基本范畴作为分析和诠释性工具的介入。融合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背景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这一提法可以作为俄国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本文中的"文明结合部"大体上指的是前苏联所在的"欧亚地区",以及史称为"东欧"的中东欧、东南欧等地区。这一地区由于来自各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的影响的交汇,在宪政制度、经济模态、社会建构、思想意识形态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起源、形成过程、形态的流变、及其外部影响的繁衍等方面的阐述,强调了这一地区和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古老文明中心有所不同的独特文明形态;这一地区内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的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此地区对外关系的紧张度和活跃性;外部环境多样性推动之下,这一地区学习过程中的涮选与偶合等复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结合部"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说明了对"文明结合部"范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韩莉  李忠宝 《俄罗斯学刊》2022,12(1):91-114
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彼得罗夫斯基是俄国驻我国新疆喀什噶尔第一任领事,其任期正值近代英国与俄国的中亚大博弈时期.彼得罗夫斯基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精心编织情报网络,培训情报人员,收集新疆地区军事政治要情,为俄国推行对华侵略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并严密监视英国动向,协助俄国军队占领我国帕米尔地区.在经济方面,彼得罗夫斯基通过扩大俄国商圈、打压英国在新疆的贸易和扰乱金融体系等手段,帮助俄国扩大对新疆的贸易.此外,彼得罗夫斯基利用职务之便在我国新疆喀什噶尔及其周边地区大肆劫掠文物,并与俄国国内积极互动,为俄国考察者提供文物信息和物质支持,在此方面,也将英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在彼得罗夫斯基的苦心经营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扩张,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物掠夺方面,相对于英国均占据了先机.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历史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这样说,来自西方的殖民冲击直接决定了殖民地诸国最近几百年的发展道路;即使在非殖民化的今天,这种冲击的影响仍然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继续存在.英国和俄国都曾经是这段历史上最庞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当年的殖民主义扩张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本文通过对英国和俄国殖民主义管理体制的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同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还对英俄两种不同殖民主义管理体制对于殖民地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乌克兰历史文化复杂,乌克兰三次争取独立的历史都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相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革命及俄国内战导致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乌克兰提供了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自己国家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乌克兰地区各种势力的不同要求,各种力量在乌克兰地区激烈博弈,最后布尔什维克取胜。一战前乌克兰地区分属于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两国,一战后,则分属于四个国家: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的大部分,波兰获得了加利西亚和从前曾属于俄国的沃伦部分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喀尔巴阡罗斯,罗马尼亚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当时与俄罗斯及乌克兰问题利益相关的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也对乌克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研究俄国革命及内战期间乌克兰地区各种力量的争夺,对理解和认识当今俄乌冲突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国1917年革命开辟了一条由农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之路,它引起了俄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俄国学者虽然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对“农民俄罗斯走向斯大林之路”得出清晰的认识。西方关于苏联农民史的研究比苏国内更为多元化,但他们研究方法缺乏变革中社会人们所具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研究》2021,(2):111-133
从尼布楚条约前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通过外交、经贸等各方面与俄国的联系,积累了大量关于俄国的知识。18世纪前期,清朝关于俄国的知识开始形成。到18世纪中期,乾隆朝一系列官方典籍的编纂表明,清朝基本形成了基于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商贸外交体系的官方关于俄国的知识。此后的100年,清朝官方关于俄国的知识一直在完善,其集大成者便是代表清朝"俄国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朔方备乘》。但是,从乾隆朝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官方主导的关于俄国知识的核心,逐渐固化成为对恰克图商贸外交体系的认知。清朝官员和士人一方面不断积累和整理关于恰克图的知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关于俄国本身的更丰富的知识。最终,面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俄关系新形势,乾嘉道咸时期精细化的"俄国学"落伍于时代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俄国历史曲折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没有建成公民社会的原因是在于它没有经过一次真正的民权革命。从20世纪俄国发展的轨迹看,历史是循着实际而不是循着理论发展,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首先是人的解放。另外在和平建设时期,对国内问题要重在教育,发挥道德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尽量少用暴力。  相似文献   

19.
俄国贵族古时候分为大贵族与服役贵族。服役贵族系由封建王公和领主的仆从发展而来。在莫斯科公国崛起时期完成的这一变化,系受到蒙古家臣制度的影响,而蒙古的家臣制又可追朔到中国春秋时期。这一个例表明,蒙古统治对俄罗斯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影响中,含有中国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23,(6):117-140
19世纪初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史观在东欧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多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逐渐升级,民族主义问题成为俄罗斯帝国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之一。俄国西南地区深受波兰民族主义运动影响。19世纪20至30年代,沙皇政府武力镇压民族运动,强力推广俄罗斯化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在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处于夹缝中的乌克兰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世纪中后期,借俄国地方史编撰的契机,经乌克兰民族知识分子的阐释,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特别是历史学家科斯托马罗夫和格鲁舍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和政论的出版,使乌克兰地区完成了从民俗学到史学的民族历史文化建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乌克兰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