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西方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一直很多。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奇迹"面前,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改变看法。意大利学者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在《为何中国共产党比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经营得好》一文中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长期存在误读,让西方人理解自己为什么一错再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一些做法远比西方人做得更好。作者认为,中国已经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西式民主在中国不适用也不需要,中国发展模式值得西方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2.
李艳艳  朱继东 《党建》2012,(10):29-31
西方文明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模式是唯一的现代文明道路,其目的在于向世界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满足西方国家追逐国际市场剩余价值的需要。时下,就连不少西方国家都不得不给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以掌声。但有些人仍迫不及待地要求回归所谓西方文明正统,从而陷入盲目迷信西方的误区。今天西方国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西方文明中心论已经式微、正在被历史抛弃,对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要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思想是在人性本善这一理论预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流弊和缺陷迫使中国不得不反思传统向西方学习。在人性本恶的认识论基础上,西方行政思想异常繁荣,实践也格外发达,给中国提供了新的启示。中国该向西方学习,但是照搬西方并不是中国行政监察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雪华  孔凡义 《探索》2006,(3):56-6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在中国源于外部西方的冲击,而在西方则源于内部的压力;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体,在中国主要是政党和国家,而在西方则主要是公民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政治现代化的动力资源,而西方则较充足。从激进主义革命模式转变到渐进主义改革模式,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完成了从单一动力到复合动力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西方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产生后,就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治理理论很快就超出了纯粹学术研究的范畴,引发了西方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从治理理论引入中国之后,中国学术界在对西方治理理论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在不断对西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30年高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的理论困惑。无论是西方媒体的流行看法,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解读,抑或是传统西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逻辑推演,均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的西方文明观王红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日益密切。西方一面将中国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面又将西方文明展现在中国人面前。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一代代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认识这个光怪陆离、与中国文明迥然相异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8.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强国必霸”的历史定律。中国式现代化以“五大文明”协同推进,重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物本主义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格局,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征服自然”范式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9.
陆丹 《党员文摘》2021,(1):44-45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暴露的西方对中国的排斥,既非偶然的一时发泄,也非随机的个别策划或有组织的整体动员,而是藏着深刻的西方社会背景。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在中国无论贫弱与富裕的不同阶段皆难掩饰其傲慢,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对不断成长起来的中国越来越不愿接纳,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对发展壮大的中国越来越没有耐心和越来越愤怒的态度,就很难不去追问,西方社会是否存在一个对"他者"的排异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韬  林经纬 《红旗文稿》2013,(13):24-28,1
目前我国话语体系构建相对滞后,还未形成与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话语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原创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学科阵地已经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把西方学术神圣化、把中国问题简单化。不破除这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中国的软实力就难以真正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政治,到底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是应该按照西方的逻辑走,还是按照中国的逻辑走?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应该从中国出发把握中国政治。作者指出,西方在民主上的历史首创性,很快扭曲了民主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将西方创造的民主制度变为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普遍模式,将带有先验性的西方政治精神和原则标准化地注入具体的国家与社会,西方的民主模式成为各国现代政治建设与运行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基本尺度。然而,现代政治文明却因此而危机不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话题越来越热。但在热议中国奇迹的时候,很多西方研究者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绩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习惯了以西方政治标准评价中国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或误判。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甚至经常假借中国政治话题否认中国模式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副主任张树华研究员在《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一文中,对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西方民主神话的破灭、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与国际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作为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问题,属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主导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话语权.因此,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的研究不能脱离西方的理论背景,需要对西方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梳理,并以此为框架研究中国的现代性.在对比中西方现代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对中国现代性的认识和理解,赶超西方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中国现代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索》2015,(3)
"中国模式"的成功秘笈首推方法。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定性中国改革方法论?鉴于西方模式的现实危机,西方学者大都不愿意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正确指出了中国改革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二是如何归纳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方法论的概括很多,但一般无外乎实用主义方法、渐进主义方法、自由主义方法或综合方法等等。三是如何评价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的评价两极对立、界限分明,颂扬者有之,棒杀者有之。四是如何践行中国改革方法论?中国改革方法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究竟是可供复制还是仅供借鉴,究竟是可以出口还是中国专用,其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也许值得商榷,但对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启迪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西方媒体舆论、一些智库和学者曾三度误读中国,对西方国家政府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解析西方误读中国的三步曲,可以给人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周月  张晓君 《世纪桥》2024,(2):112-114
现代化长期以来被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工业化。然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更不能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超越、逻辑超越、模式超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苏联学者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都没有用过"西方马克思学"的说法,"西方马克思学"完全是中国学者独创的术语。1978年~1995年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引介,经历了从翻译到综述、评论的转变;在马克思文本研究背景下对"西方马克思学"进行跟踪和梳理研究,是近十年来"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复兴的基调。开展"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不是仅仅为了驳倒西方学者,不是满足于在西方马克思学制造的话题中打转,而是为了最终超越西方马克思学,推进中国马克思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明君 《求实》2004,1(4):57-60
市民社会理论源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生成 ,基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不可简单地模仿西方 ,而须以“反思现代性”来对待 ,并赋予其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17,(12)
正西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贴上"非民主"的标签,贬低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发展成就。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西方无权垄断"民主国家"的标准。当代西方政治话语的实质是试图将西式民主确立为唯一"合法"的民主形式,西方人不顾自身民主的多元性,却刻意否认当代中国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术团体,太平洋学会堪称西方学界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先行者,对于推动西方人客观地了解与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观点代表了西方学界的一种进步潮流。本文探讨太平洋学会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提供独特的西方视角,还可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