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蓝蔚锽 《传承》2014,(11):32-33
2014年是壮族优秀抗战将领韦拔群诞辰120周年。我们要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对革命先烈深怀敬仰、敬爱、敬畏之心;要把韦拔群精神和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在本职岗位上不辱使命、敢于担当;要大力开发以韦拔群等革命先烈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资源,始终让理想信念火种和红色传统基因薪火传承、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2.
学习传承韦拔群精神,坚持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传统,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相结合,是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有效可持续途径.通过生产设计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积极进行宣传营销,加强各部门与旅游行业的分工配合,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保证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林刚  方堃 《传承》2009,(14)
学习传承韦拔群精神,坚持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传统,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相结合,是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有效可持续途径。通过生产设计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积极进行宣传营销,加强各部门与旅游行业的分工配合,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保证韦拔群精神常年纪念传承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杨志功 《传承》2008,(8):18-19
韦拔群的人生追求可归结为:忠于党的世界观、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价值观。他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仍然值得提倡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韦拔群的人生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拔群的人生追求可归结为:忠于党的世界观、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价值观.他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仍然值得提倡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3,(4):20-20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出生在广西东兰县武篆区勉峨村东里屯一个比较富裕的壮族家庭里。韦拔群12岁离开家乡,先后到东兰县高等小学、宜山庆远中学和桂林法政学堂读书。1915年12月,全国各地掀起护国讨袁运动。韦拔群赶回家乡,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家产,在家乡邀集了1000多名有志青年,购买枪支,树起护国讨袁的大旗。他带领这支队伍,投入黔军,参加讨袁战争。  相似文献   

7.
吴雄祥 《传承》2011,(20):6-7,23
韦拔群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右江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工作,为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尤其是右江地区各少数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韦拔群民族思想为选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胜利的战争是丰碑,失败的战争则是基石。失败的战争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高贵的精神品质。从历史事实看,聪明的民族总是善于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将它转化为成功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革命精神至少有八种丰富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1,(7):38-38
邓小平曾为百色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题词:“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不愧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其产党员!”  相似文献   

10.
陈欣德 《传承》2009,(7):30-31
"东兰山高千万重,革命红旗满山红。带头扛枪打白匪,要数拔哥最英雄。"这是当年流传在右江地区赞颂壮族人民优秀儿女、优秀共产党员、早年杰出红军将领韦拔群的一首山歌。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张燕 《思想战线》2007,33(5):73-79
生态哲学的兴起,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生态学转向"。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从人文回归到自然,从自然生态走向精神生态,从"两种文化"走向"一种文化"。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生态哲学自有其深层的意蕴和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精神培育的理论解释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双良 《桂海论丛》2006,22(5):47-49
服务政府理念下公务员精神的内核的理论解释为:法治政府是公务员精神提出的原动力;责任政府是公务员精神提出的催化剂;民本政府是公务员精神提出的触发器。公务员精神培育的路径是:严格录用制度,提高准入门槛;革新培训机制,强化终身学习;紧扣时代脉搏,深化理解认识;培育优秀典范,加大模范宣传;改善心智模式,营造服务氛围。  相似文献   

16.
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6):96-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 ,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 ,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别 ,但他们广泛参与宋代灾荒救济这一事实表明 :富民已成为唐宋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中间层和稳定层 ,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大学语文>课应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方面的积极功能,使其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第一,必须改变教育观念.长期形成的"重知识、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彻底改变,摆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传道"放在首位.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扬课堂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启发式教学,尝试讨论课和辩论课;搞好课堂设计,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利用本学科自身的优势,从文化中弘扬人格魅力;从文化中发掘人性光辉;从文化中感悟人生真谛;并积极加强国际文化融合,适应入世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18.
甘永宗 《桂海论丛》2013,29(5):111-115
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亟待具有公民精神的积极公民。公民精神的现实样态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匮乏"共识与危机刺激下"集体顿悟"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以实证探究基层自治场域中公民精神的真实存在样态,并依从中国语境对公民精神成长样态及建构模式等进行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