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可能与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异质文学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对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本领。本文试图以文学翻译的适合性为基本出发点,论述文学翻译与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程抱一在其法语诗歌中,对法语词汇的“汉语式”组合以及意象的并置和剪接,体现了他对语言、艺术形式的创新意识和中法文化融合的自觉追求。他努力寻找两个文化传统的契合点,尝试着两种艺术的联姻。在同一首诗里,我们往往可以读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文学意境。这是他作为跨语言、跨文化写作者的重要特征和其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尔罗认为只有传奇之作才是真实的。当代著名哲学家让一弗郎索瓦·利奥塔评介说,马尔罗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打上马氏印记的行动和感情都极具传奇色彩。马尔罗以文学艺术家的目光关注人类的状况,他对人类自身的意义和追求的思考给人以信心和勇气。唯其如此,马尔罗的“传奇”才得以“传世”,他的“传奇色彩”才极具“传世价值”。那么,马尔罗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是会聚着人类文明成果的Museeimaginaire,是对文化、艺术的崇尚和弘扬,使文化、艺术升华为否定虚无与死亡,超越时限与空间的永恒。于是,小至文艺创作的推陈出新,大至生命的延续和文明的更迭,形式的增变都谱写着社会与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对韩汉语教学方法新探●金健人由于地域上的紧密邻接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历代韩国人中精通汉语者不可胜数。千百年来,汉语教学在韩国一直被视之为“国语”教学。自15世纪世宗创制真正的韩国文字后,韩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才获得实在的统一。然而,韩字取代汉字占据正统地...  相似文献   

6.
“法汉词典”的编纂和其它双语词典一样,其困难之一来自于法汉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词场和语义场存在着巨大差异,而词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文化内涵差异的反映。这一双重差异给“法汉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都打上了烙印,首先对应词的难寻迫使词汇翻译以定义化、阐释化以及再度背景化来寻找话语对应,弥补词汇对应缺陷。其次,释例也经过筛选,裁剪,甚至创造,意义造成重释或扭曲。最后,语体标识和语言层次表面照本搬抄,与词汇翻译之间出现龃龉,这一切反映出源出语所载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要融入接受语的模式,不可避免要遇到后者的抵抗、自卫甚至反攻。本文认为,法汉词典的技术处理和教学功能应跟文化认同以及理解并行考虑,而对于他者文化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到词典技术处理的质量及其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国与中国虽然是近邻,但其语言和文字却有很大差异。韩国语一般被分类为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汉语被分类为汉藏语系的孤立语。可是,由于韩字发明之前韩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借用汉字,语言系统和形态截然不同的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对韩国和中国的语言与文字进行了比较,先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进行考察,又把文字分为汉字的传来与多种借用方法,以及辅音与字型、简化字几部分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兰波──为改变生活而奔波的人周家树纵观兰波纷繁的作品,悲剧般的一生,从他写的第一封信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封信,从他十六岁到三十七岁这整整二十一年中,我们可发现他奔波的身影。1880年8月17日兰波在亚丁写的一封信中说:“与老板和工程师发生争执后,我带着四...  相似文献   

9.
辛苒 《法国研究》2013,(3):8-14
龚古尔兄弟是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他们对福楼拜的主观印象以及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长卷日记中对福楼拜作品存在轻视与误读,构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文本。由于两兄弟与福楼拜有着长年的深挚友谊,这些轻视很难为外人所察,却在他们的日记中得到真实全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重复是为达到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格。这种手段不仅涉及词和词组,还能小至音素、大至句法结构和句子。此外,几个同音异义词或近音词放在一起使用,也有同等的效果。有时,一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读者或听者马上会联想到它的同音异义词或近音词。引而不发,修辞效果更佳。如果能把所有这些重复手段系统地而不是零敲碎打地引进课堂,学生会对此种修辞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儒学·人学·现代性──李东俊教授对“儒学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儒学一直是东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近代以来,儒学因与以民主化、科学化为特征的近代精神相违背而受到批判和否定。对此,李东俊教授发表了自己关于“儒学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认为儒学作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明文化与语言互动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汉语成语的分析,阐述“和谐观”的重要性。为了梳理论证思路,我们从中华民族道德体系几个重要因素入手,旨在凸现“和谐观”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首先,“和谐观”来源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中庸”是“和谐观”的根源,然后,“和谐观”直接与“仁”、“礼”、“义”三者相关。最后,我们试图探讨“和谐观”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挖掘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忱  朱建华 《德国研究》2004,19(4):68-72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各族人民文化的镜子,那么语言中的熟语则更能反映各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德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以动物来作喻的熟语.可是由于中德两种文化观察动物的角度并非完全一致,关注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也有较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几种在中德熟语中出现频率都较高动物(狗,牛,马,鸡,狼,鼠)的象征意义的比较,从而找出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以及思考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恶之花》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诗歌集 ,而是一部构架严整的作品。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其中《巴黎图画》一章“白昼”和“黑夜”两个系列间的回旋特征 ,探索作品内在的“隐秘结构” ,揭示波德莱尔对待诗歌创作的独特态度 ,并阐释其作品整体在谋篇布局上的美学根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汉语汉字无疑充当着使者。先是汉字传入日本,后又吸收大量的日式汉语,与本国语文融合成为水乳交融的状态,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一种独特的模式。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其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这个历史过程是很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因笔者才疏学浅,在此只能做一下简单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周婷 《法国研究》2013,(3):43-46
居伊德波是法国当代思想家。异轨和漂移是其所创立的国际情景主义中两个重要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之中。莫迪亚诺,作为一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作家,也深受其时代思潮的影响。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在这位现已年过花甲的作家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异轨与漂移己然成为构成其独特写作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本文将从莫迪亚诺小说中的“似曾相识元素”出发,通过串联分析,从而试图揭示德波的异轨和漂移理论在莫迪亚诺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诗作相比,我们更热中于从兰波的作品中去发现那个跟我们讲话的人。人们对我们说兰波健在、活着;在他的注释家和评论家的长长行列中,很多人说曾见到过他。他们有的在这部作品中看见了一些圣物,它们可与珍藏在夏尔城博物馆的哈拉尔匙勺和餐叉相比:如果从这些能引起回忆的迹象出发,那么只会重建阿尔蒂尔·兰波的生平,或者钻牛角尖地重建他过去的经历。作品等于忠实的模仿的那种神话根深蒂固——假设认为作品太晦涩,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的汉语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372年(高丽小兽林王三年)高丽就设“太学”教授汉语。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于682年设‘国学”(后改称“太学监”)教授汉语。此后,逐步形成了以官办“国学”为主体、民办私学为辅的汉语教学网。其中以明代初年北京口语写成的《老乞大》和狲通事》两书,就是曾经广泛使用过的两本教科书。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实行殖民化统治,汉语教育受到毁灭性摧残。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45年韩国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光复不久,大学的汉语教育事业就恢复了。韩国大学汉语教育发…  相似文献   

20.
纪念巴氏诞辰200周年是对作家及其作品再认识,并给《人间戏剧》正名的良机,也是澄清东西方对“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理解的良机。我们应力戒机械反映论的困扰,正视西方文论的偏颇与成见,以确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