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教与民族主义的复合体,其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上穆斯林和英国对印度次大陆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形成的历史积怨,加之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十分尖锐。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视穆斯林和英国人为“外来入侵者”,反穆斯林的复仇情绪高涨。印度教民族主义极富地缘政治想象力,试图恢复穆斯林入侵前“纯洁”的印度教国家“婆罗多-印度”,继而试图继承英属印度鼎盛时期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大印度教帝国“统一婆罗多”。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甚至出现了将整个环印度洋地区都纳入印度版图,从而建立“联合婆罗多”的地缘政治想象。表面看似荒诞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地缘政治想象绝非单纯的妄想,而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宗教和民族情绪的反弹、印度国力不断增强背景下印度大国霸权扩张野心的体现。印度教民族主义地缘政治想象对地缘政治和中印关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2.
张仲广 《学理论》2023,(3):40-43
作为伟大师者的孔子留给后世诸多思想财富,道德教化思想就是其中贵重的一笔。在孔子的视域中,道德教化的原理依据为“性近习远”与“人分三品”的人性论,道德教化的主体为“知天命”的儒者,道德教化的客体为包括社会权力占有者与未占有者在内的全体社会人群,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为“文、行、忠、信”,中心思想为集“全德“”元德”为一体的“仁”,道德教化的基本目标为“修己安人”的大人君子和“礼仪圆明”的王道政治,道德教化的实现路径为“六教”,即“温柔敦厚”的《诗》教“、疏通知远”的《书》教、“广博易良”的《乐》教、“洁静精微”的《易》教、“恭俭庄敬”的《礼》教与“属辞比事”的《春秋》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竪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2页)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与《道德经》黄方平老子的《道德经》有着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等丰富内容。但是,《道德经》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真正理解了老子的“道”。也就理解了《道德经》;如果不懂得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6.
李瑞环同志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到感染、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也是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段话讲清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结合起来的问题。美育,我们称之为审美或美感教育,有些国家则称之为情  相似文献   

7.
汤建龙 《理论探讨》2006,1(5):55-59
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有一个从经验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是经验实证主义的,而在“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以及以后的《神圣家族》和《评李斯特》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则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同时,在上述文本中,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在马克思的思路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被马克思提升到了理论线索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仍然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只有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平台,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还不是科学的,只有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才真正科学而深刻。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绩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6页),周仲秋同志在《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见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日本刊)一文中认为:“现实基础”就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行文逻辑看,恩格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叙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这一过程的。他首先历史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而且  相似文献   

9.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4,(31)
七月初,台湾当局在“大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对外公布了一份《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首次正式将海峡两岸明确界定成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说明书》通篇很少谈及如何发展两岸关系,却大谈两岸分裂、分治的所谓“客观事实”,只是将中国统一作为其未来长远追求的目标.诚如香港媒体所言:“总的来说,台湾《说明书》的精神,就是要中共及国际社会,承认两岸‘分裂分治’的现实,在‘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基础上,谋求台湾独立”.  相似文献   

11.
“道法自然”及其现实的可鉴性邹华玉“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老子为周王朝统治者所设计的行为准则。老子是主张“以道莅天下”(《老子》第60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的,认为道的根本属性及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提出“侯王若能守...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政治哲学新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现实关怀和终极眷注为线索,探讨了柏拉图对政治与人心、道德的关系、德法同一性、法的局限性及解决思路等问题的思考。对学界关于柏拉图政治哲学研究中流行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譬如,批评了学界广为流行的《理想国》中“略去法律”之论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和现实缺憾。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廓清柏拉图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错谬,同时能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今天的政治发展以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职工班组政治学习中存在的“三不”现象(管理上牛不喝水硬摁头、方法上不分对象一锅煮、内容上春夏秋冬不换镜头) ,去年获内蒙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沈阳铁路局通辽车辆段党委 ,运用“每月一主题”方式 ,进行了有益探索。运作方式可用“4811”概括。“4”是把每月4次的学习内容刊登在人手一份的《辽辆之声》小报上 ;8即职工每月必须完成8道测试题 ;“1”为党委每月拟出3—5个主题 ,让职工任选其一写出体会文章 ;另“1”为在每月一期的《辽辆之声》上开辟“主题教育”专版 ,刊登优秀文章 ,并给予稿酬。他们先后设…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史人。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最早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模式和框架,对后来道家各派具有本原性,我们亦可以从中寻求管理的辩证智慧和新的思维方式。 一、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政德”是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是干部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孔子家语·入官》言:“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绩”是干部在执政中的成绩。现实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重“政绩”轻“政德”,这种“一好遮百丑”的现象还颇具市场。  相似文献   

17.
祝灵君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6期上撰文说,从古至今,人类的政治理想或实践总是关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问题”一旦离开政治就失去了丰富内涵,政治离开了“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文章认为,“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问题本身对于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和谐的影响。大凡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再小,也是执政者需要高度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梵蒂冈图书馆藏有傅圣泽中文著作《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至今学界仍未对其进行解读。他合《易经》与道家经典,将“道”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首创了以《易经》为载体的“耶道对话”模式,而且也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开拓了新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5,(44)
《瞭望》周刊以其品位高、视角广、触角深、立意新、文风实而倍受读者称道.我过去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时,就与《瞭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到地方工作后,尽管事务繁忙,仍坚持每期不辍地阅读《瞭望》.我觉得《瞭望》的可读性强,文章引人入胜,办得很有特色:一是时代感强.象“瞭望论坛”、“专题报道”、“特稿”等专栏文章,全局在握,引导潮流,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给人以理论指导和新的启迪.二是紧扣现实.《瞭望》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社会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