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囚禁中的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从“西安事变”后到今天,已度过了四十八年囚禁生活。本刊发表的《囚禁中的张学良》,只记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大陆被国民党囚禁的内幕。从他过去的囚禁生活,可以想知今天张学良将军在台湾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事变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海外一些著作特别是台湾一些著作,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作了不公正的宣传.认为张学良将军因受共产党的“利用”、“煽动”而酿成西安事变.(台湾杜松柏著《蒋总统处变慎谋的历史回顾》和王昇著《总统蒋公行谊》)即使象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进步作家,也误以为“共产党很可能鼓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见《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国内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论述西安事变的著作,虽正确阐明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在论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又不提张学良将军率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这也是欠妥的.我们认为,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与分析他发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闾蘅 《民主》2006,(12):33-34
今天,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这里召开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贾庆林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亲属,西安事变参与者及亲属共同回顾70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及在西安事变中作出贡献的爱国志士们的怀念,对历史上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敬仰。作为张学良将军亲属的代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激动。70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共同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一下飞机,就失去了自由。1936年12月31日,张学良被高等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权5年。当天下午,蒋介石呈请国民政府“予以赦免”。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  相似文献   

5.
12月21日中共中央复电共产国际,提出:“来电于二十日才收到,同意你们的意见,我们已经基本的采取了这种方针”.毛泽东致电潘汉年,指出:“目前最大危机是日本与南京及各地亲日派, 成立联盟,借拥护蒋旗帜.造成内乱奴化中国.”日大使川樾会见张群外长,探问西安事变究竟.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女婿、外齐部长齐亚诺致电张学良电称:“阁下为吾挚友,倘参加共产,即为吾敌.必知中华民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则难于自存.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曾有两个卫队营,即卫队第一营和卫队第二营。我原是张学良将军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当年曾在临潼华清池负责过蒋介石的警卫工作。1936年12月12日,我在张学良将军的直接指挥下,作为“捉蒋”现场指挥官和亲历者,执行了华清池“捉蒋”任务。  相似文献   

7.
外地人常常用这样一句谚语来形容陕西人:“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所谓“冷娃”者,傲气倔强之意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陕西的确是名将辈出,比如“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杨虎城将军、张灵甫将军,还有胡琏将军等等,都是陕西人.但是,却只有一个人获得了“陕西冷娃”的绰号.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Z1)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西安事变爆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产国际和苏联在西安事变前后对张学良的各种表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的爆发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转折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背负各种不抵抗的骂名驻防于陕西、河南等地,被迫执行"剿共"命令。张学良面对有  相似文献   

9.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 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骑兵连,去华清池完成"捉蒋"任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先是提升了王玉瓒、孙铭九等有功人员,后又担心执行"捉蒋"任务的卫队第一营官兵会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每人发了一笔安家费,遣散参加"捉蒋"的主要官兵,王玉瓒离开了东北军,隐姓埋名,远走云贵.  相似文献   

10.
周唯一 《各界》2010,(8):84-86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扣留了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但这“八项主张”的起草人是谁,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海外的华人一直没有忘记历史功臣、爱国将军张学良;张学良将军的乡亲——辽宁人民,更是对他怀念有加。1998年5月31日,两岸三地的华人共同在美国为张学良举行了98岁华诞祝寿“见证”活动。祝寿活动是在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教堂举行的,参加的有来自美国各地、中国一些城市和台湾省的各界人士,如中国中华慈善总会代会长阎明复、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辽宁省海城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围绕其一生所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身处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张学良的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张学良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泣谏入手,对张学良将军当年处理军阀内战及西安事变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诠释张学良将军谋求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3.
姜兴越 《侨园》2014,(9):26-27
故地寻踪 我们走出台安火车站坐上当地的“出租车”,向北行驶了几十多里地,从一个用水泥条石搭建的“门楼”下拐进一条“毛毛道”。又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桓洞镇张家窝堡。洞镇张家窝堡。这是一座宽大的农村“四合院”,里面是一趟东西屋,房顶是过去那种盖房子的茅草,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大门的门框上写着“张学良出生地”。  相似文献   

14.
杨小东 《侨园》2003,(3):30-31
张学良将军是“一个有功于国家民族,有功于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其人生轨迹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爱国爱民思想。张学良将军爱国爱民思想的形成,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经历了步履艰辛、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萌生、探索、升华、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接触人的影响以及个人本质、性格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刊第九期刊登了沈醉先生写的《囚禁中的张学良》一文后,读者来信希望知道张学良将军的近况。为此,我们约请作者主要根据台湾报刊登载的有关报道,写成这篇《张学良在台湾》的综合介绍。遗憾的是,张将军目前的处境,使人们尚难得知更多的消息。  相似文献   

16.
杨拯美 《民主》2006,(12):35-36
今天是西安事变70周年。我作为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杨虎城将军的女儿,应邀参加会议,心情十分激动。7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的父亲和张学良将军坚决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在向蒋介石多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西北局部出现的统一战线局面,迅速扩大到全民族的范围,为全民抗战打下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在…  相似文献   

17.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3,(7):11-13
张学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l岁。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父亲觉得国民党实在是对不起张学良。他非常欣赏张学良,也非常心疼他,因为他是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主谋者之一。他主要是要抗日,要逼着蒋介石抗日。其实蒋介石还是抗日的,不过张学良总是觉得,蒋介石应该全力以赴来抗日。  相似文献   

18.
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时期,祖国大陆方面对张学良过于直白的关怀和赞誉有时会刺痛蒋氏专制政治最敏感的神经,从而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难堪。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嘱告有关部属,所有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导都要严格掌握分寸,一定要顾及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念和关怀却从来没有中止过。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暗中了解张学良的状况。他曾不止一次托请来自台湾的朋友设法保护张学良,并对他们说:“如果张学良将军的生命有个一差二错,我们就不好见面了,不好说话了。”1958年12月,定居美国的宋子文来到香港小住。…  相似文献   

19.
从1935年12月5日至1936年12月5日“西安事变”前夕,毛泽东在争取东北军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3次致书杨虎城将军。特别是1936年12月5日毛泽东最后一次致书杨将军,敦促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虽华民族抗日联合阵线一边。这封信内容丰富,陈词恳切,对促进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丽君 《民主》2009,(4):42-44
车向忱.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领导人。张学良,著名的爱国将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发起者之一。两个走着不同的政治道路的人,却在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中结下了难解之缘。他们的交往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并对彼此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