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当经济体制改革后,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很好地为它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愈来愈显得落后了,迫切地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关系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配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对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单独进行,如果它孤军前进,传统的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与新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特别是与经济体制关系直接的政治体制的某些部分,会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掣肘.它不仅有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会使新的经济体制难以按自身  相似文献   

3.
四、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大改革正在进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向纵深发展,推动了东西方各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大改革。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革。这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在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预计这场改革将延续到本世纪末。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大体是:把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的纵向结构改变为森林型  相似文献   

4.
米军 《理论导刊》2001,(4):52-54
俄罗斯经济改革从叶利钦发布总统令起至今已有 9年的历史,中国经济改革从 1978年 起已有 20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改革尽管效果不佳,但改 革前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毕竟还有相似的一面,而且,俄罗斯目前同样也是一块由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试验田。因此,总结俄罗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经验教训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初始条件分析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与俄罗斯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 1中国改革是在社会稳定和党 的领导下开始的。 80年代末,中国经济虽出现了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蔡继明 《民主》2008,(10):5-7
中国的改革一向被人称作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经济制度改革。因为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词汇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在传统理论看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其基本规定性是不能改变的。只能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自我完善;而作为其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体制。因其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所以,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进行选择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当代经济体制是为适应日本战后的经济环境、经战后改革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指出近些年来,强调日本战时经济体制是战后经济体制的原型,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未经战后改革而割断的"持续"关系,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潮流,传统观点已遭到动摇.本文还提出了日本经济体制的几项特征,对这些特征逐项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并论述了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以及当今日本的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匈牙利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特别是政治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充分自由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第一,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有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相配合.六十年代,他们做了全面的,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研究和探讨,然后才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如果改革只限在经济战线上,在社会上、政治上没有造成应有的影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搞好搞活国有大企业的经营,这是当前我国提出“抓大放小”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方面。搞好国有大企业,需要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运行机制等诸方面进行深人的配套改革。但所有这些改革,必须贯彻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方针。面对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当前突出强调这一问题,显然是一种改革现实的要求。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也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在制度方面的推动力。但…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少同志都感到县级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现在的问题是这项重大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状况显然是和我们整个城乡改革的配套问题、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相关联的。学习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后,我感到这个问题现在应该由理论探讨转入实施阶段了。本文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搞好县级经济体制配套改革,搞活县一级经济,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着力点和理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这里的一些企业是全国较早实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单位。三月上旬,赵紫阳同志来到重庆,实地考察这里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重要讲话。本文对赵总理的重庆之行作了报道。图为赵总理在重庆嘉陵机器厂听取汇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来看,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经济类型上看,则是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从经济改革的进程来看,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务市场等都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竞争日趋活跃,商品价格体系的改革已接近完成,中国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已经有了很  相似文献   

12.
易之 《瞭望》1987,(24)
要坚持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的方针,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推进改革。但是,要大力推进改革,又必须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解决好这个矛盾,改革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多次出现过膨胀——紧缩——膨胀的循环,体制上的弊病是根本性原因,同时,某些脱离实际的思想认识则是更直接更现实的原因。不能否认,经济体制完善化对保障经济稳定具有经常、持久的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坚持改革。但是,决不能认为,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就不可能争取  相似文献   

13.
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阶段。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使改革深入、健康、顺利地进行。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一,从八年多的改革实践看探索创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八年多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通过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  相似文献   

14.
东京专电 “中国的改革成功将为世界历史增添光辉的一页”,中国的前景充满着光明。这是日中经济贸易中心理事长、日本国际石油公司副总经理木村一三先生,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中国经济改革作出的评论。 五十年代初期以来,木村先生一直热情地从事日中友好和经贸科技交流活动,非常关心和支持中国的改革。他说,“中国为了发展经济,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一场堪称革命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国正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历来的管理方式,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经济体制符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全国的改革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同步,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体制基本一致。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经济体制基本一致或者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同步的地方的发展绩效差别是很大的,且不说东西部之间,仅就中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大好形势。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17.
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主要特征是:1、研究方法的整体性;2、应用上的综合性;3、管理上的科学性。我们的经济体制,是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那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根据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组织管理这场改革呢?根据广义的系统工程学,以及前一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起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概况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过程中,上海就逐步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行工商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马克思、思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三十年代建立的经济体制中那些对社会生产发展不利的因素去掉,代之以能够适合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者并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康桂芬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切中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时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