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的配饰设计一直是藏族文化中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点之一,它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文中通过对藏族佩饰的艺术形态研究分析,深入讨论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佩饰的文化、造型、审美的表现形式的影响,结合藏族人民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生活观念以及当地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特征,总结出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佩饰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是民族成员基于区域文化的价值研判与价值体认,是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和认可。甘肃宕昌羌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众多的区域文化之一,其自身孕育的文化特质演绎出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以这种文化为基础,从价值目标上构筑起主体与客体利益相通的中国梦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3.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黄河上游,甘肃省东南部,西接藏区,东连汉地,向称"汉藏走廊",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并存于此。因此,甘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状况,对目前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探寻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对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进一步巩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意义极其重大。  相似文献   

4.
藏族环境习惯法文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藏族环境习惯法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法文化形态,藏族环境习惯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直接适应性。发展藏族环境习惯法、倡导藏族环境习惯法文化,将对藏族地区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多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安多地区概述安多是藏语音译的区域地名。指今青海巴颜喀拉山以东,包括甘肃南部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在内的广大藏区。安多地区是藏族传统三大方言划分的方言区之一,其主要分布于甘肃甘南州、天祝县,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黄南、果洛州和四川省阿坝州,分牧区、农区两大土语群。由于安多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民族成份复杂。除藏族是主体民族外,尚有汉、回、土、撒拉、蒙古、东乡及裕固、保安等民族。其境内的语言和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安多地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既有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育,发掘美术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寻红色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契合点,并转变为美术语言和视觉元素形式,构建甘肃地域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系统和以红色育人为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对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红色艺术审美的实践中完成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壮族传统说唱类古籍是壮族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域。传统说唱类古籍作为壮族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多重价值,其独特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优化壮族传统说唱类古籍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培养农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唤醒农民对古籍的保护意识;二是多方合作培育古籍译注人才队伍,破解人才瓶颈;三是合理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协调好传统说唱类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减少利益纠纷。  相似文献   

8.
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虽然带有藏族奴隶制社会等级森严的不公平特色和实体程序方面不完善的弊端,但它具有着藏族独特的伦理文化属性,对青藏高原的人伦关系和道德文化起着保护的作用。属于中国古代刑法的“伦理刑法”和属于藏族传统法文化的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制度具有重要的补充和指导作用。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但并非相互排斥的独立系统,而是客观地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藏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作为藏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品,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丰富利用,反映出本族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以及最终将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进行审美体验。本文从民俗文化功能角度切入,对酥油花艺术背后所体现出的藏族生存生产方式、精神信仰和艺术功能三方面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藏族民事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法的主要渊源之一。从价值、技术和功能三个方面构建藏族民事习惯的甄别标准体系,对藏族民事习惯进行筛选,建立"善良民事习惯"体系,是藏族民事习惯法治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善良民事习惯"的推广适用为核心,推动藏族地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民族地方立法,提高民族司法能力和水平,是实现藏族民事习惯的法治化和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思考,是扎西达娃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藏族仪式、民俗是作者借以表达此主题的文化形式.从《朝佛》到《西藏,隐秘岁月》,作者有一个简单批判到犹豫反思再到深刻领悟的思考过程.扎西达娃的创作始终植根于藏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他一直在追问:藏族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如何存在?因此,扎西达娃的小说是“西藏”的,与魔幻和荒诞并无多大关联.  相似文献   

12.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象征符号,它们有的以符号的形式体现,有的则以器物的形式存在。从其中许多象征符号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藏族传统文中的许多象征符号都表现出和谐理念,它们对藏族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众多省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和优秀文化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甘肃是个文化大省,驰名世界的敦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对“欧亚大陆桥”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民间器乐艺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在…  相似文献   

14.
冬虫夏草作为一种西北藏区野生的中草药,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经济资源之一。虫草的采集、运输、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使其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本文以甘南藏族地区为例,调查并分析了虫草作为一种物的媒介,在促进当地汉族、藏族和回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增强少数民族社区凝聚力中的象征意义。研究表明,虫草的采挖及交易涉及多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能促进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与此同时,作为少数民族社区内部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虫草交易还提供了一种社区共同体认同的基础,使得少数民族社区成员之间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民族贸易中的这种劳动分工和资源分配,可以被视为一种影响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机制,因此可以从生态互动的维度,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藏族格言诗是藏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其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与审美意识对于藏族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萨迦格言》、《水树格言》以及《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的代表作,不但体现了藏族学者的大智慧,对夯实和谐基础、倡导和谐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参与全球化也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全球化有经济行为逐渐转化为文化行为的大背景之下,应认真研究当下藏族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其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于藏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藏民族心理上对习惯法的认同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藏族习惯法依然在藏族地区鲜活存在,尤其对解决当地民间纠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能发挥这种作用的途径在于确立藏族习惯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仓央嘉措是藏族佛教地六世达赖喇嘛和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广为流传。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对仓央嘉措诗歌的特点及其成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藏地区群众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微信推动了藏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参与式"传播,同时民族文化对社交媒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发展,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必然选择。结合藏族文化的未来走向,应着力推动民族文化公共议题形成、促进微信的创意表达,使两者深度融合衍生文化产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化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对待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别。甘南藏族聚居区部落习惯法中的调解人——"斯哇"在藏族社会变迁中的调解实践为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提供了经验:一方面,国家法应当从尊重地方性知识出发,为寻求互动作出认知民间法知识体系的努力;另一方面,民间法也应当积极自我扬弃,自觉挖掘其间所蕴藏的,既符合国家及民族发展实际又具有沟通两种知识体系的力量的"现代性",以寻求与国家法的沟通与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