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10月,历经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刚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在保安的窑洞里第一次对外国记者斯诺谈起了自己的身世,并特别介绍了他进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东山高等小学堂:“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的‘新学’却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相当‘激进’的。”“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我在这个学校很有进步。”1955年,毛泽东在与东山学校同学谭世瑛的谈话中,再次说起了东山学校在他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我进不了东山学校,  相似文献   

2.
邓中夏故居     
三木 《新湘评论》2005,(12):62-62
东山学校位于湘乡涟水南岸东台山麓。这里原为凤凰寺遗址.有“东台起凤”的美丽传说。学校始建于1895年.时称“东山精舍”。1896年,湘乡籍新疆巡抚刘锦棠带头捐款,倡修书院,全县士绅积极响应.选中风水宝地莲花屋场作为书院院址。1900年落成,“东山精舍”易名为“东山书院”。该校当时就废除了科举制度,是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学校1905年更名为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更名为“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了“东山学校”校名。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1,(14):10-10
据逄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说,这个“新”字,是毛泽东同志加上去的:“那是1950年,有一天毛泽东的女儿在院子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听到了,立即给她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底,毛泽东应蒋介石的邀请,在周恩来等陪同下,亲赴重庆与蒋进行和平谈判。一天,陪都文艺界名流邀请毛泽东去作演讲,休息时,有人关切地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从容回答:“国共两党的矛盾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讲到这里,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接着慢条斯理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颗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他发出一阵豪爽的笑。“那毛字又作……”不等那人问完,毛泽东便风趣地说:“我的‘毛’字可不是…  相似文献   

5.
孟红  许兴达 《党史纵览》2013,(12):13-16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既心怀天下,又情系家乡。他对故乡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单就他为家乡诸多学校如“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东山学校”、“韶山学校”、“湖南农学院”亲笔题名的举动.便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的眷恋.体现出他热爱故乡和对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郁情感。  相似文献   

6.
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在韶山东山学校读书时,就对写毛笔字非常感兴趣。每至临池,总是一丝不苟。课余时间,喜欢临帖拓碑,寻访古迹。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了江西永新县。在这里,他结识了贺子珍。贺子珍知道毛泽东爱好书法艺术,因此,与他结婚时,亲手缝制了一个多用挎包,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赞赏地说:“我的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以后,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挎包带到哪里。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  相似文献   

7.
千里寻故地 1965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长沙结束会见前来请求中国援越抗美的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外事活动后,对胡志明说:“我要驱车千里,带上我的竹拐杖.重访井冈山.看望老区人民。”胡志明当时也带着一根精致的高级木拐杖,提出与毛泽东交换。毛泽东说:“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  相似文献   

8.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有人关切地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从容回答:“国共两党的矛盾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说完,毛主席发出一阵豪爽的笑声。“那毛字呢?”不等这位友人问完,毛泽东就接着风趣地说:“我‘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很明显: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后来,有人根据…  相似文献   

9.
近阅谢春涛所著《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书中第60页里写道:“他(指毛泽东──编者)还手书李白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在末尾注明: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事实上,毛泽东题写李白这四句诗的时间,是在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并非是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时。末尾为“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请同志”,而非“庐山常委诸同志”。1961年8月对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0.
194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县王家湾驻扎下来。有一天,毛泽东得暇,背着双手健步向双羊河畔走去。途经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驻地时,他猛然听见窑洞里有人在急促地呻吟。他问道:“谁病了?”战士回答:“‘小马驹’。”“小马驹”是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通讯员,那年只有17岁。  相似文献   

11.
吴智贤以打黑除恶拭亮了他的剑锋。他常说:“西方的‘警察’叫‘警察’,我们叫‘人民警察’,我们姓‘人民’。”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作出了打倒邓小平的决定。在决定打倒邓小平的同时,他再一次把邓小平保护了起来,免遭‘四人帮’的毒手,并决定再一次保留邓小平的党籍。也许,毛泽东自知,他的‘大限’已经不远,他是在最后的时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刻意地保留下了邓小平。以毛泽东八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和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经验,他完全知道,他身后的中国,非但不会是一个‘太平盛世’。还必有大的政治恶斗。  相似文献   

13.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国民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特邀黄炎培等到他家里作客。他们谈了一个下午。最后,毛泽东诚恳地问黄老:您来延安考察了几天,都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寻冁’,‘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相似文献   

14.
一见如故 毛泽东与黄公略的第一次见面,是1930年2月上旬在吉安破头举行的“二七”联席会议”上。当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兼红六军政委刘士奇向毛泽东介绍黄公略时,毛泽东微笑着把黄公略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但见他个头不高,白而瘦削的脸上布着几颗麻子,上嘴唇微微突出,牙齿不甚整齐。毛泽东开玩笑说:“鄙人以为你黄公略长有三头六臂哩,谁知其貌不扬。这真是‘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哦!”原来,毛泽东早就听说黄公略在赣西南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彼集我散,彼散我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昼伏夜出,钻山主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  相似文献   

16.
王连第 《奋斗》2004,(10):54-54
提起鹿茸来,东北人没有不知道“鹿茸角”也是“关东山,三件宝”。今年《奋斗》第4期发表了我撰写的《“挖捧槌”风情录》,许多人看了颇感兴趣。就因为我在这篇文章中,只提了“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的朋友看后,或打电话或见面问我:“我还听说,‘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两种说法,到底该以哪个为准?”我告诉朋友,  相似文献   

17.
闽西红军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闽西苏区创办的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学校。先后曾称“福建红军学校”、“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也称‘中央军事政治红校第一分校’、‘龙岩红校’)”、“彭杨军事政治第三分校”。这所学校,为红军、赤卫队输送了几百名基层干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史资料与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18.
薛正昌 《共产党人》2004,(24):46-48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旨在解决中国革命的两大课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现实情况的本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我做一个简短发言,讲我自已在工作中接触张闻天研究中的三点感受。 第一点,关于“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按劳取酬)”提法的由来。 这个问题是从我研究毛泽东著作中提出来的。195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上,收入了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题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往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备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大家知道,毛选出版时,在毛泽东主持下,对各篇文章都作过一些文字推敲和修改。这句话在古田决议中的原文是:“就…  相似文献   

20.
殷明 《四川党史》2002,(6):24-26
一、“民主监督”问题的提出1945年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有一段著名的对话。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满怀信心地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