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和天津一样,属于都市曲艺的重镇.据1999年出版的《中国曲艺志·北京卷》记述,可以确定在北京形成和流行的曲艺品种,共有30个.它们是:数来宝、太平歌词、子弟书、十不闲、莲花落、岔曲、单弦牌子曲、拆唱八角鼓、评书、相声、双簧、梅花大鼓、联珠快书、马头调、铁片大鼓、平谷调、京韵大鼓、奉调大鼓、北京琴书、北京时调和竹板书、西河大鼓、拉洋片、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二人转、快板书、京东大鼓.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说,关学曾为我的《有话好好说》增色不少; 关老爷子在央视的“综艺大观”、“曲艺杂坛” 常露脸; 一次,在王刚主持的“朋友”栏目中,演员傅彪怯生生地问:关老爷子。我也想学北京琴书,当您的徒弟成吗? 关老爷子说:北京琴书是我的“心头肉”……  相似文献   

3.
应台湾“大汉育集剧艺团”之邀,大鼓名家、国家级曲艺名演员魏喜奎于今春二月从北京前往海峡彼岸进行她首次赴台交流演出。魏女士此次台湾之行,引起台岛曲艺界同行及热爱曲艺的台胞们的极大关注。她在台北市共演出四场。其中有她与大汉育集剧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13,(6):39-40
<正>曲艺在天津的品种很多,有相声、单弦、大鼓、时调、快板书、评书等10多种。因为曲艺演出条件要求不高,内容又丰富多彩、应谐兼备,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清光绪年间,曲艺在天津兴起,到了民国初年,曲艺在天津开始盛行,使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相声。在曲艺的各个品种中,于天津出现最早。清光绪六年(1880),时年40岁的满族人王二福,由北京来到天津,在北开市场摞地演出一年后登上茶园。王二福擅演单口,师承  相似文献   

5.
曹昭民  殷永 《春秋》2012,(6):61-62
安丘大鼓是盛开在齐鲁曲艺大观园的一朵奇葩.它诞生于宋,形成于清,繁荣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百年来,安丘大鼓或吟诵耕作纺织、采摘渔猎,或歌唱乡野民风、田园生活,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悱恻缠绵。一缕三弦.半片月牙板,和着悠悠鼓韵,至今仍然回响在渠乡的青山绿水之间。2011年10月.安丘大鼓传人丁淑红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宿迁市111个乡镇(场)中活跃着一支“永久牌”的乡村文化生力军,它由4股力量凝合而成。一是从400万农民大军里涌现出来、总数已经突破1000人的民间文艺业余创作队伍。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断地把从乡村热土上得到的创作营养转变成精神食粮——大鼓琴书说唱词、快板书、相声小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15日,北京国际曲艺节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开幕,在曲艺节的节目单上,赫然写着来自台湾地区的表演者表演的曲艺节目。在曲艺节安排的几天演出中,他们将演出相声、双簧和四川打连厢等三个曲种的节目,台湾也有曲艺表演?而且连我们北方人很少人知道的四川打连厢也能演,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的情况,不免令我好奇。  相似文献   

8.
冯建华 《前进论坛》2009,(12):24-25
一、北京民间艺术及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现状 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来自于乡村的社火、社戏,子弟书、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五音大鼓、傀儡子戏、评书、民间花会、什样杂耍、北京民歌等等,无疑都具有着浓郁的京味。但目前,这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付群刚 《世纪行》2009,(6):41-41
湖北随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顺口一溜就是:大鼓、渔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莲花落,真热闹,说鼓子.好俏皮,长阳旱龙船,宜城兰花筒.东山潘梆鼓,当阳扇子戏,扬琴在恩施.文曲数广济,善书说得巧,耍耍好稀奇.满堂音唱得满堂彩,跳三鼓跳得你——死去活来,无悲无喜,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由此可见,湖北曲艺资源丰厚、历史悠久,其中很多曲种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0.
余雨 《今日民族》2004,(1):46-47
走进基诺山,人们都能看到,在基诺族村寨门的顶端往往都悬挂着一个形似太阳的基诺大鼓。如今,这个被称为“太阳鼓”的基诺大鼓已成为标识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大鼓舞,则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群众中有着深刻影响的民间舞蹈。基诺族视大鼓为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这是因为传说中,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在洪荒年代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洪水之灾,成为基诺族的人种,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都要制作大鼓,并跳大鼓舞,以此纪念制大鼓的基诺祖先阿麦腰…  相似文献   

11.
只有广大观众把曲艺当作重要的精神粮食,才能形成提高曲艺工作者待遇、出高质量的曲艺节目、推动曲艺繁荣的良性循环。因此,曲艺的根本出路在于自身的改革。一是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二是介绍和传播的改革,要让曲艺走进校园,使青少年成为曲艺爱好者,曲艺事业才能走出肃杀的隆冬时节。  相似文献   

12.
人行千里俗随行,他乡难忘故乡情。从生到死唱歌仔,父传子辈孙继承。三百年后歌仔戏,唱腔念白是漳音。这道出台湾“歌仔戏”与漳州“锦歌”和芗剧的渊源关系和不了之情。锦歌是用闽南语系漳州方言说唱的曲艺,本名“歌仔”。教习场所称“歌仔馆”。迎神赛会、娶亲送葬谓“歌仔阵”。文字唱本谓“歌仔册”或“歌仔簿”,形成戏曲即“歌仔戏”。锦歌萃取漳州历代各族的民歌、童谣、佛道音乐等素材,逐渐成为曲艺。它提供一种说唱模式、加盟式的联曲体制和使用月琴或大管弦伴奏“七字调”、“杂念调”、“大调”、“哭调”等主腔的音乐框架。台湾歌…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大家所听到的京韵大鼓,无论从腔调、吐字、发音,字正腔圆,十分讲究,特别是那声调韵味悠长,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早年的大鼓被人称之为"怯大鼓",它最初的起源是河北省的河间府,渐渐地在河北省一带流传开来,将"怯大鼓"演变成京韵大鼓的功臣,当推刘宝全先生。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鼓,又称梨花大鼓(由犁铧二字谐音演变而来),是从鲁西北乡间一种说唱形式发展而成的。清代老残《说大鼓》中说:“大鼓以梨花为最早。”明末爱国词人贾凫西曾用大鼓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了《木皮散客鼓词》。由此可见山东大鼓这一曲苑瑰宝,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早在明末清初就在许多地区广泛流传,清代来年由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司马南在北京的颇具特色的书房。进门就有一只大鼓,可敲,这是司马迎送客人的一种特有方式。一长溜宽阔的书架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显示出主人的爱好。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合  相似文献   

16.
鞠庆波 《春秋》2010,(4):45-46
鲁北木板大鼓是流布于鲁西北的一种鼓书艺术.也是夏津县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据考鲁北木板大鼓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是清末夏津民间艺人吕廉山在民间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又在当地老艺人指点下,融入传奇故事,逐步形成鲁北木板大鼓的雏形。表演时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方曲艺“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大地转得红火,如今又移师北京,“转”进了亚运村附近的吉林大厦.  相似文献   

18.
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形式。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曲艺形式,但以中国的曲艺传统最为深厚,品种类型最为丰富。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曲艺形式,其中以汉族曲艺居多。有些曲种还为多个民族所共有。据20世纪80年代初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的统计,仍然存活在民间的“现代曲艺曲种”,共有341种。而1986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暨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曲艺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有自己的历法,农历十月间第一轮属兔属龙日为新年旧岁交替的时间,哈尼人称之为“扎勒特”,外称“十月年”。节日期间,哈尼小伙们昼夜敲响挂在寨边鼓架上的大鼓,“咚咚咚”的鼓声悠扬不绝,传得极远。哈尼大鼓,有的连年长的男子双手都抱不过来,鼓身缠满了牛筋绳,那牛筋绳和敲击面外的地方,束束牛毛竖立而存,看上去古朴、厚实,且像有生命一样,让人敬畏,跟一般乐队里的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哈尼人看来,大鼓是神圣之物,制作和打击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禁忌,平时,村寨里是听不到大鼓声的。先说制作。来年要制作大鼓,头年就要选定吉日,去山林里挑…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北京所代表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老北京述闻》系列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重点讲述了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该系列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