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144名在校学生、758名未成年犯、350名中小学教师和189名学生家长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探讨家庭和学校网络教育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6):F0003-F0003
2008年9月18日,8名江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到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话网络失足少年,面对面交流青少年与网络教育问题。团江西省委联合江西省人大、省政协开展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改造未成年犯关键要做好教育改造工作,而做好教育改造的关键是解决未成年犯的思想问题。未成年犯的思想问题不解决,改造未成年犯的其他工作就很难奏效,就达不到改造人、造就人的目的。本文拟就对未成年犯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意义、原则方法及实施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对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是未成年犯教育体系的一个方面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未成年犯消除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接受改造。也就是说,思想教育力图在进行狱政管理、劳动、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排除未成年犯的思想障碍,尽快使…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犯理应享有更多获得假释的机会和可能,以使国家处罚未成年犯的政策和原则得以贯彻落实。而长期以来,法院对假释案件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仅根据未成年犯管教所请的材料作出裁定,故而法院在审理假释案件时慎之又慎,通常将假释面控制得很窄,服刑的未成年犯很难获得假释。将听证程序引入假释案件的审理,给听证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主张的机会,使被报请的未成年犯获得假释的机会大为增加,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当下,需要从立法和实践运作两方面对未成年犯假释听证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未管所服刑未成年犯的一般状况及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及自身因素;显示了未成年犯的上网特点。本次调查为认识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从家庭因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认识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探索,同时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和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同类型未成年犯的人格特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25名不同犯罪类型的未成年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抢劫罪和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其暴力倾向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情绪波动和犯罪思维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抢劫罪、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混合罪未成年犯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抢劫罪的未成年犯,其情绪波动程度显著低于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与强奸罪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性犯罪立法,可从根源上降低未成年人强奸罪的发生率;制定未成年犯教育矫治策略,应基于其不同人格特征;健全个体的人格,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犯罪预防和矫治的良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信念和追求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犯的改造。为了探求对未成年犯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上海少年管教所对在押452名罪犯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了解了在押犯主体构成情况以及捕前生活状况,明确了在押犯对现行教育的态度和评价,同时,希望通过调查寻求对未成年犯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洪泽县检察院驻所检察部门十分重视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设立了“青少年案犯亲情热线”灵活运用多方力量来促使在押未成年犯认罪服法,诚心改造。图为该院检察人员正在与未成年犯谈心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学视角切入,对未成年犯进行心理矫治具有降低人身危险性的重大意义。根据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和教育、轻缓为主的刑事政策,其更适合采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矫治范式,具体包括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和叙事心理治疗两种方法。实务和理论界对未成年犯心理矫治的探索,已为这些矫治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0.
鲁鹏 《法制博览》2024,(1):11-14
5G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化时代得以飞速发展,而诈骗分子也意识到传统的诈骗手段早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他们开始将诈骗对象由老年人转移到大学生身上,进行新型网络诈骗活动,这为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深度剖析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安全教育问题及其防范策略,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