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且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澳大利亚对华进出口贸易的市场替代性较强,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替代性较弱,这导致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赖的脆弱性高于澳大利亚对华贸易依赖的脆弱性.其结果是,中澳双边自贸区谈判中出现权力不对称关系,中国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中、韩、澳均为亚太地区重要经济国家,三国中,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占优,人均量落后;密切的经贸往来为中韩FTA和中澳FTA的签署奠定了基础,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大于中国对韩国的依存度。中国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亦大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依存度,但是,由于产品的替代性,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赖的脆弱性更高;中韩FTA及中澳FTA的协议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中韩FTA协议文本较之中澳FTA,内容更为详尽全面,谈判的完成度更高。自贸区框架下,中韩、中澳经济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韩、澳两国都积极应对FTA,中国政府和企业亦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FTA,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能源、矿产资源合作已成为我国与两国经济关系乃至整体关系的支柱。近年来,中国与俄、澳两国在能矿资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铁矿、电力、可再生能源、能源勘探、能源开发、能源精加工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从合作条件、状况、问题与前景四方面对中俄、中澳资源合作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指导我国的对外资源合作、保障我国资源稳定供应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地理位置毗邻以及互补的资源供需结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战略,共同构成中俄、中澳资源合作的动因和条件,中俄、中澳资源合作虽然存在差异和各自的问题,但中俄、中澳资源合作的继续拓展和深化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4.
美澳同盟关系缔结于20世纪50年代,是冷战条件下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南部的重要战略支点。冷战结束后,美澳同盟关系在经历短暂的"漂浮"后,又趋于稳定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进入21世纪后,联合反恐和应对中国崛起成为美澳同盟关系新的催化剂和强心剂。文章拟在分析美澳同盟建立和转型背景基础上,首先探讨澳大利亚作为美国亚太地区战略支点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其次分析冷战结束后美澳同盟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转型;最后重点探讨在中国崛起的形势下,美澳同盟如何进行政策调整及再定义。同时,本文还试图分析作为同盟相对弱小的一方,澳大利亚在追随盟主美国对外战略的同时,如何处理同盟义务与自身国家利益的不一致性,特别是当前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矛盾。文章作者认为,作为一项较为明智的政策选择,澳大利亚可能倾向于加深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同时在政治和安全上仍然依靠美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长期政策,澳大利亚将会和美国一道,通过国际组织,极力诱使中国遵守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中国实施了能源进口多元化、拓展海外能源产地的战略,加强了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合作。俄、澳两国作为中国的重点合作对象,在能源结构、国内制度、与中国合作的模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三个视角对中俄、中澳能源合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探寻两种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战略三角:美欧对中国崛起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大伟  赵晨 《欧洲研究》2005,23(5):17-31
近期以来,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问题再次引发美欧关于“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辩论。美国《华盛顿季刊》(2005年夏季号)随即刊发了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新战略三角:美欧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一文,为读者分析美欧解读中国问题的视角、寻找美欧对中国崛起作出不同政策回应的原因。作者在文中提出建设一种有别于冷战时代美中苏三角关系的中美欧新三角关系,以此推动中美欧的三边合作和积极对话,使之成为全球治理的有效工具。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对文章稍加删节予以译介,以丰富读者的阅读视野、全面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从而对中美欧三边关系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澳大利亚对于南海争端的关注程度与介入力度不断增加,其路径包括在多个场合宣扬其南海政策;扩充本国军备,在南海地区显示军事存在;加强与美日菲等域内外国家的联动。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争端的动因有其自身安全、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考量,也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作用。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争端带来重要影响,包括加剧南海争端的复杂性,影响中国在南海问题的话语权,阻碍中澳关系的发展及加深澳大利亚自身的外交困境。针对澳大利亚加强介入南海争端政策的现实,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包括在部分国家政局变动与政策变化之际,坚持以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来阻止澳大利亚等域外力量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企图;扩大对澳大利亚各界的外交工作;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及中日关系的转圜,压缩域外国家联合制华的空间;以经济的软约束为主要方式辅以军事的硬威慑阻止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9.
自美澳同盟建立以来,两国间的同盟关系不断强化。但由于美澳同盟特殊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澳大利亚在外交决策的独立性与结构性限制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使其身份定位和国家利益观念的碰撞始终影响着自身安全认知的形成。当战略环境出现变化时,澳大利亚的安全认知就会面临在"历史"与"地理"之间抉择的过程。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正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再次使澳大利亚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具体到政策选择上,这将对美澳同盟的发展以及中澳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2,(5):1
本期讨论的核心话题主要围绕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地区秩序和周边关系展开,几位作者从宏观到微观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这其中既包括对东亚/亚太地区格局的全局性把握,也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论反思,同时还有对周边具体国家对于中国崛起认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数量持续攀升,同时亦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选择永久离开澳大利亚,或回流中国,或再度移民第三国,从而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华人新移民离境潮和回流潮,这不仅直接改变了华人新移民的跨国迁移模式,更深刻揭示了中澳人力资源竞争态势及华人移民人口流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高程  王震 《东南亚研究》2020,(1):1-19,154
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经略周边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中美战略竞争的阶段性与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影响着中国经略周边的模式和路径。在现阶段,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路径能够统合中国有限的外交资源,借助机制激励、约束及塑造等功能提升中国经略周边的质量和成果,维持在周边部分国家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本文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案例,从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视角分析其对提升中缅两国内在合作动力、维持中国在缅甸影响力优势地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就中缅经济走廊机制化建设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贝弗里奇教授(Robert Beveridge)是澳大利亚墨纳什大学政治与经济系研究太平洋国际关系的著名学者,在澳大利亚学界和政界有一定影响。贝弗里奇是“自由市场体制”的热烈鼓吹者,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极感兴趣,热心于中澳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并为此做了不少工作。这里发表的是他1987年访华时写给本所本刊的一封信,在他回国途经香港时,又特地写信为此信加一题目.他在信中从一个澳大利亚学者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东南亚局势的看法,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背景材料。对于其中某些观点,读者当自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现阶段则是如何在中国崛起的时空背景下发挥华侨华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要贯彻该理念则须首先厘清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联。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聚焦于具体操作层面上,缺少对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命题内在逻辑的分析。据此,本文从概念、方法及理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命题的合理性及其隐藏的误区,从而为我国外交及侨务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印太"概念的主要倡议者,是较早将"印太"地区正式纳入官方安全利益关切的国家。将澳大利亚与印度或印度洋联结是澳大利亚"印太"战略观一以贯之的主线。中印的共同崛起、美国"重返亚洲"以及"中等强国"抱负是澳大利亚重视"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因素。印度经济的崛起、印度洋重要性上升及其衍生出的北澳大开发需要是澳大利亚直接关注"印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因素。此外,相对于"亚太"而言,"印太"的叙述框架更有利于澳大利亚缓解身份认同焦虑。文章指出,澳大利亚内部对"印太"的战略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亚太第一派"基本否定"印太"作为澳大利亚新的战略地理空间;"印太最小主义派"强调利用印度制衡中国,维护"印太"均势;"印太最大主义派"强调中美日印的大国协调和共治;"印太功能主义派"强调减少能源和海洋安全联结产生的战略对抗,追求"印太海洋共治"。目前特恩布尔政府的"印太"战略思路倾向于"印太最小主义派"。探讨澳大利亚"印太"战略观的演变有助于中方更好地理解澳大利亚的利益诉求和战略走向,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调整"印太"时代的中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世平 《当代亚太》2003,55(3):14-18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中国崛起”成了一个令人关注和广泛讨论的议题。许多地区外 (主要是美国 )和本地区的观察家都对一个强大后的中国将如何运用它的力量感到不安。随之而来的是 ,“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地区国家中也逐渐流行起来。如何理性地评估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几个角度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8.
日本智库在对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日本智库对于中国崛起的研究较多。多数日本智库看好中国崛起的前景,认为中国崛起在经济上给日本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各种隐忧。他们认为应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崛起带来的各种机遇,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秩序主要有三项基本要素,即国际权势分布、国际规范体系和跨国价值观念体系,中国崛起与未来世界秩序的关系主要就是它与这三项基本要素的关系。就其根本维度而言,当今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概可以被简约概括为两大方面:第一,中国这个富有文化特征的巨型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交往和人口流动等各个领域,以迅速增进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和"缠入"外部世界,由此可以说,已经并正在继续导致全球性国际体系的重大扩展;第二,"中国崛起"已经并正在继续导致国际权势结构的变化,它的长远效应越来越有可能是变更性的。按照常理和现当代世界的基本经验,国际体系在广义界限上的重大扩展,连同国际权势格局的如此能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生活在首尔的韩国青壮年中的意见领袖为对象,通过FGI方法调查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国非常关注,但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都偏向负面。如,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但发展水平仍很低;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食品不安全、治安差、不注重环保、市民修养低等。受访者对中国崛起充满担忧,认为中国崛起后会成为霸权国而威胁韩国。在中韩关系方面,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虽然希望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不愿承认韩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韩国人对中国的上述认识中有一部分是刻板印象,其成因是社会制度差异以及诸多历史原因。他们对中国流露出不信任、自尊、自卑以及受害意识等复杂情感,也促成了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