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风窗》2016,(15)
正考察地理,准确地说,是考察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历史,将使我们洞悉这里的发展趋势和逻辑,从而推测出下一步可能出现什么。在美国,地缘政治研究的再度兴起,与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中左支右绌、焦头烂额有关,正是这两场让美军吃尽苦头的战争,迫使他们的一些精英人物头脑冷静下来,开始放弃力不从心的所谓"理想主义"的主张。而理想主义的退潮,也就意味着现实主义重新占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自由主义以及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借鉴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基欧汉反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但也不打算完全接受理想主义国际政治观,应该说他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他旨在建构一种介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理论体系。他从现实主义的前提得出理想主义的结论,比如他强调合作的前提是自我主义自身利益的冲突。基欧汉反对悲观的现实主义,但却试图向世界展示现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福音派的大规模崛起和政治参与是美国社会的一大景观,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曾经风光一时的基督教自由派或主流派,成为美国宗教界的主导力量。本文归纳了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福音化"的基本趋势,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宗教战略的主要特点,并且指出了推动特朗普政府对华宗教战略的三大宗教势力:主要由保守福音派领袖组成的"宫廷福音派",作为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政治基础的白人福音派,以及美国跨宗教、跨党派的宗教人权建制或宗教领域的"深暗势力"。三种宗教势力的政治诉求虽有较大差异,但盘根错节、配合运作,不仅策动了美国当前对华"宗教冷战式动员",而且在美国对外关系领域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能源新现实主义"是特朗普政府内政外交的关键之一,构成"美国优先"的核心内容。从"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看,特朗普政府抛出"能源新现实主义"既是为了修正"能源新自由主义",又是为了维系美元霸权,更是为了以较低成本护持美国的全球霸权;从"能源新现实主义"在欧亚大陆的实施路径看,特朗普政府企图以能源合作"连横"美国在中东欧、中东、东亚及东南亚的盟友和友好国家,以挤压其在欧亚大陆的竞争对手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空间,弱化、遏制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为对冲"能源新现实主义"引起的地缘政治冲击,俄罗斯、伊朗和沙特等能源出口大国纷纷推出各自的反制措施。对此,中国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及早作出战略反应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周期拉开帷幕,民主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桑德斯和沃伦为代表的进步派迅速崛起,逐步打破建制派掌控民主党公共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的态势,导致民主党内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两派的相互角力不断消耗民主党与特朗普相抗衡的政治底气和资本,并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将该党推向"左"转或分裂。民主党如此分化的局面是美国经济不平等、选民政治观念极化、"特朗普现象"以及"桑德斯主义"等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民主党路线之争不仅将重塑该党未来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还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转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特别是二战后以大国角色涉足国际政治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就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领域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由于研究者选取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和心得自然各异。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来说,有孤立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之分;就其战略选择而言,有自由超级大国战略(liberal superpow-er)、大国协调战略(a great power concert)、低成本霸权战略(hegemony on the cheap)、遏制战略(containment)、全球/地区集体安全战略(global/regional collective security)、合作安全战略(cooperative security)、…  相似文献   

7.
推崇北欧实践、追求多数人的民主、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桑德斯"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逐渐与冷战的历史记忆脱钩,对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持积极评价。同时,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受影响最大的年轻人愤怒感增强,弥漫起一种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之情,而颇具理想主义情怀的桑德斯所提政纲为渴望"真正变革"的年轻人找到了愤怒的出口。桑德斯在竞选中极力宣传"民主社会主义",虽复苏了平等主义传统,将边缘化议题带入了美国主流政治,还深化和拓展了美国左翼政治,但也面临国内反社会主义、反大政府主义思潮的掣肘,在未来仍将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8.
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于1996年10月来我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沃尔兹教授于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和从事研究,1971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学会理事等职,并于1987—1988年度出任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沃尔兹教授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外交政策与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和《核武器的扩散》(1995)等.其中《人,国家与战争》、《国际政治理论》等书迄今仍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在沃尔兹教授讲学期间,我院研究生谢鹏曾就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他进行了学术性专访,下面是两次访谈的记录。为便于读者深入了解肯尼思·沃尔兹的理论观点,本期还发表了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一文,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初选阶段,"桑德斯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自那时起,"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左翼政治现象与社会运动在美国获得迅猛发展,它既带有美国左翼运动常见的平民主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政治思维与策略。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日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是"桑德斯现象"和"民主社会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而这场社会运动为美国年轻人与民主党选民对资本主义和特朗普政府厌恶情绪的爆发提供了一次契机,可能加速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左转。但它也必须面对美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对劳工运动的消解作用,以及当今两党建制派和右翼行动主义者的反对与阻挠。  相似文献   

10.
一、英国学派与国际关系四次大辩论美国国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出现过几次重要的辩论,曾留学美国的同仁都耳熟能详,即使仅受本土教育训练的硕士班毕业生也能琅琅上口。简言之,第一次辩论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第二次辩论是行为主义学派对传统研究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大师肯尼斯·沃尔兹今年5月22日在北大的演讲节录而成。演讲中80高龄的沃尔兹从均势理论出发,以一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结构演变为例,批驳了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等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解释力,进而解释了美国冷战后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简单的事件--强权从两个变为一个"。  相似文献   

12.
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这三大研究议题上。这些议题逐步扩展而来,相互之间逻辑关联紧密:相互依赖是制度运行的环境与国际合作的前提,国际制度建设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途径,全球治理是理论的最新方向甚或最终目的。对于现实主义这个主要参照系和论辩对象,基欧汉的态度经历了从严重质疑、局部吸收到试图再度超越的转变过程。基欧汉自称“启蒙之子”,其理论虽然杂糅了多种成分,但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仍属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在冷战后更为明显。基欧汉的制度主义或所谓“复杂的自由主义”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虽不免遭到理论立场更为鲜明的传统自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左右夹攻,却较为贴近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现实的多样性。其根本缺陷是以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利益为关照对象,规避了制度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东亚战略报告和亚太安全战略报告迟迟没有出台,其中关键一个问题是对中国的定位。美国国内正在针对中美关系进行一场"战略性辩论",决定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塑造新的对华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辩论两派哪个占主导还是要取决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和中国对美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政治思维"以后,苏联领导人和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言论和文章,对"新政治思维"作了阐述和补充,使之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新政治思维"作为苏联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已被运用于苏联的外交实践之中,并正在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986年至今,两年多来,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全面的,现仅就其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对"新政治思维"在苏联外交实践中的运用试作初步分析。 1.对美国-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频频发动和平攻势,既对抗又对话,力求改善关系苏联外交的主要对手仍然是美国。戈尔巴乔夫强调:"美国是一个强国,我们要同它一起生存,同它建立关系。这是现实。尽管我们两国关系矛盾重重,但很显然,在保障和平方  相似文献   

15.
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这三大研究议题上。这些议题逐步扩展而来,相互之间逻辑关联紧密:相互依赖是制度运行的环境与国际合作的前提,国际制度建设是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途径,全球治理是理论的最新方向甚或最终目的。对于现实主义这个主要参照系和论辩对象,基欧汉的态度经历了从严重质疑、局部吸收到试图再度超越的转变过程。基欧汉自称“启蒙之子”,其理论虽然杂糅了多种成分,但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仍属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在冷战后更为明显。基欧汉的制度主义或所谓“复杂的自由主义”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虽不免遭到理论立场更为鲜明的传统自由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左右夹攻,却较为贴近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现实的多样性。其根本缺陷是以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利益为关照对象,规避了制度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尼泊尔大会党是尼泊尔政坛的重要政治力量。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尼泊尔大会党形成了以"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主张和完善的组织体系。尼泊尔大会党对推进尼泊尔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党",但在尼泊尔政治光谱中,大会党仍属于右翼。从尼泊尔国内形势看,大会党将保持与尼共(毛主义中心)的合作。基于现实主义考量,大会党将继续维持与印度的密切关系,同时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凯南是美国政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发表在《外交季刊》上,因署名X,故有"X论文"之称。X论文提出了著名的"遏制"战略,是乔治·凯南第一个公开发表的、阐述其政治现实主义思想的著述。虽发表的时间较久,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近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内政外交表现与其竞选阶段及上台之初的主张大相径庭,舆论对特朗普外交政策诸多评论莫衷一是,总体上认为特朗普从其赖以起家的"政治不正确"走向了"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在美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政治正确"的过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美国的言论自由和政治生态,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分裂。所谓"政治正确"把美国  相似文献   

19.
西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的是:以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与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霸权之后》(1984)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这两派在发展中从最初的互相大争论转为了从理论框架到研究层次多方面的趋同。九十年代以来,出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26)
正如果一旦出现其所追求的目标与其所标榜的价值观相悖时,那美国将毫无疑义地按权力原则和利益原则行事,而把所谓的价值观抛在一边,这是势所必然的事情,毕竟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才是真正的铁则。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国际关系领域是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性学者,他好就好在摒弃任何伪装,将历届美国政府在国际关系领域所秉持的基本原则,不加掩饰地告与世人。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他指出,美国从来都是把获取尽可能大的世界权力,作为其国际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追逐的根本目标,没有例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