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德生  王丹凤 《世纪桥》2008,(19):52-5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在此建设过程中,主体方面存在着两大制约性要素,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位,并采取得力措施,及时予以破解,方能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建武 《世纪桥》2011,(17):139-14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具有一定要求:"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民素质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本文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本文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已经快两年了,政府、学者等局外人士已经深入参与到这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当中,政策和文章源源不断的出现。然而,中国9亿农民——政策设计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却出现了集体失语的尴尬现状,农民主体问题并没有落到实处。当然,让农民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并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做到的,农民、政府和制度三个层面都有不利于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才能真正地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宝亮 《新长征》2011,(3):48-4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内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以广大的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三大建设”。“三大建设”的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总结、升华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要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以满足基层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农村法治基础,完善农村法治机制,在广大农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多种教育,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物流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迅速提升的要素,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村中物流的现代化建设。目前我省农村物流发展相对滞后,要通过各种路径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兴产业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陈都 《世纪桥》2007,(8):37-3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农民是主体。以农民为主体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以农民为主体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成"形象工程";要增加农民的幸福,不能搞成"害民工程";农民才是真正的主力军,不能搞成"明星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因此,要努力探求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载体。重视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其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要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点,加快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只要抓准抓牢三大要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其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要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基点,加快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重要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表现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农民发展权及其实现——兼论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发展权是指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的平权式的自由发展主张。农民享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平等权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首要前提;农民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关键路径;政府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可行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农民发展权的最终标识。  相似文献   

17.
倪丽 《奋斗》2007,(3):22-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难得机遇,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视,其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确保农民的各项权益,尊重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否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文章从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开始,阐述了当前有关农民主体地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缓解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生怀 《学习论坛》2007,23(10):50-52
对农民的估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对农民的估计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农民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二是"农民利益有两个方面";三是"农民认识问题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将这三方面的基本问题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就能达到正确估计农民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