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头10年,中美日三边经济关系随着中美日三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改变而出现了显著变化,即:中国的地位快速提升,而日本的地位明显下降,美国的地位虽有下降但依旧十分重要。分别从中美日三个国家的视角审视三边关系,则主要表现为:中国从倚重日本转变为倚重美国,美国从美日经济摩擦转变为美中摩擦,而日本则从对美依赖转为对华依赖。这种变化将构成新世纪全球经济格局和大国经济关系调整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2.
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第一”的经济单边主义政策,在贸易问题上不时敲打日本.对此日本加大了对美经济的合作力度,不仅大幅提升了对美经济合作的政策主动性,还积极追加对美投资等,刺激美国实体经济增长.尽管如此,日本国内普遍担忧日美经济合作前景、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日本的海外利益等诸多问题.受其影响,短期内日美经济合作关系将出现“双速型”的发展模式,即能源及农业贸易等战术问题将得以突破,而日美FTA、TPP等战略问题将久拖不决.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继1981年度比上一年度增加将近一倍达89亿美元后,1984年度又突破100亿美元大关,1985年度进而扩大到122亿美元。近五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就相当于1951至1980年度三十年累计额(365亿美元)的1.3倍。亚洲是日本的重点投资地区。但近几年,日本对亚洲的投资出现了下降趋势而对美、欧的投资则大幅度增加。本文拟对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格局与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美日经济增长之比较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美国。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的发展似乎突然停止了,而美国经济却持续快速增长,且持续增长时间之长为美国历史上所仅见。是什么原因导致美日两国在经济增长上自90年代以来出现巨大的反差?通过美日两国在创新系统、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寻找出美日两国90年代经济增长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欧洲是亚洲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截至1993年,欧盟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达到298.45亿美元,占亚洲吸引外资总额的12.9%①。近年来,欧洲在亚洲投资的地区偏好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变幻的经济背景下,欧洲在亚洲直接投资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一、当前欧洲在亚洲直接投资特点1.欧洲在亚洲直接投资所占份额小,投资规模有限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亚洲国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到1993年,三地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09亿美元,占亚洲吸引外国…  相似文献   

6.
近年,日本、亚洲“四小”的海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东盟国家成为投资热点。这些亚洲资本的大量涌入,加快了东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发展。本文拟就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亚洲“四小”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动因及其影响作一分析。一、日本、亚洲“四小”在东盟国家投资的现状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后,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继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货币普遍升值,引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急剧扩张。在东盟国家,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直接投资的概况世界的经济、贸易结构在激烈地变化之中,外国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从1986年起便急剧地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由于1985年9月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各国对外汇汇率进行调整,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大幅度增长工资,加强了东盟的相对优越地位;二,投资者为了缓和贸易摩擦,迫切要求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三,跨国公司的多极化战略等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由于美国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摩擦日趋激化等原因,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出现了某些新变化。日本在对东盟国家增加投资的同时,又提出“回流资金”等援助措施;东盟国家对日出口不仅总额有所增长,且制成品比重也在上升。根据目前双方经济上互有需要,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双边经济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双边贸易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利用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增加值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第三国增加值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17年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来自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增加值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同时亚洲经济体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增加值要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加值,表明中国不仅已经开始进行产业转移,而且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产业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通过承接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日益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并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产业转移日显重要。因此,中美贸易争端将会给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所谓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或者"去中国化"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除了政府参与的少数大型项目外,均是面向亚洲和中南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六十年代末期以前,一般企业的对外投资极少,七十年代以后对亚洲地区的投资才走上正轨。从生产要素和市场占有的角度来看,七十年代日本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一时期对亚洲地区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便宜”和“有望获得当地市场”。在七十年代日本对制造业部门的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中,对亚洲地区投资的比重是最高的,约占日本对全世界直接投资的40%。这是因为日本对亚洲地区投资的动机,即市场方面和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动机较为协调的缘故。其次,从上述的角度看,日本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有如下三个特点:(1)追求以当地劳动力代替资本的效果。就1973—82年期间日、美对泰国的直接投资看,美国对巨额资本投资型行业部门的相对投资额是日本的4—196倍。这种现象在日本对东盟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经济衰退令美国步履维艰,其经济发展态势与中国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点触动了美国有关权力转移的敏感神经。在中国及亚洲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太之际,美国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又深陷中东困局,凡此种种,直接引起了美国的"霸权焦虑",美不得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未搞定、阿拉伯世界乱局尘埃未定的复杂局面下,加紧将其全球战略重心全面转向亚太地区。美国担心如不尽快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其在亚太的霸权利益将受到侵蚀,其亚洲盟友对美国的战略信任也将为之动摇。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大幅度下降之后一直处于曲折回升的状态。当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再次集中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投资大幅度增加;跨国购并成为投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经由第三国的投资增加等。从整体看,今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有进一步重新扩大的趋势。促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重新扩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日本经济有走向复苏的希望:日本仍有资本输出的能力:经济结构的继续调整等。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 亚洲经济(本文主要以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这四个东盟国家及中国为对象)自1980年前后有了急速的发展。来自日美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发展中国家间的外资直接投资均对这种奇迹般的迅速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谓“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亚洲进入直接投资时代 据《日本经济新闻》1996年2月29日称,现阶段的亚洲,已经从出口导向时代进入直接投资时代。东亚不仅是世界的出口生产基地,而且已成为接受直接投资最大的地区。1993年,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593亿美元,如果包括“亚洲四小”所接受的直接投资,规模达618亿美元,是同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对外直接投资1666亿美元的37.1%。1994年,日、美,欧盟企业在亚洲的出口生产7090亿美元,占其域外投资出口总额的45.9%。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上台两年来,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调整,转而全面东移,其主要动因:一是由于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二是亚洲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三是亚太地区不仅是美国眼前复苏经济的依托,更是其未来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四是由于亚洲已成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焦点地区。为了实现这个转移,美国从外交、经济和军事安全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然而,美国要完全实现这个转移并不容易,中东北非政治变局将迫使美国重新调整其中东政策:美俄基本矛盾和欧洲因素使美国对欧洲并不能完全放心;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可能使美国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战略和安全形势;美国内政治、经济、民意等因素也在制约其战略重心东移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回归亚洲”与中日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主动"脱亚入欧",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宣布实施新宪法,进行日本第一次议会选举,表明日本"全面西化",在不到40年时间内,日本完成了西欧国家历时200年走过的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的两个过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下,日本被迫"脱亚入美",又巧妙地利用美国的技术、市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振经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迅速扩大,特别是中日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和重要,日本开始"回归亚洲"。所谓"回归亚洲",主要是在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逐步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日本和中国是综合国力分居世界第1、第2和第7的大国。由于各自国家利益取向不同,三国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同时又存在着战略利益的严重对立。中日美三角关系有三种可能的发展前景:一是中日关系由于共同利益较多而好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形成东亚集团,美国则随着实力的下降而逐步退出东亚舞台;二是中日关系恶化,美国借中日对抗、两败俱伤时,主导亚洲事务;三是中美矛盾激化,形成日美对抗中国的局面,在亚洲恢复冷战。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增加第一种可能成为现实的程度,尽力避免第二、三种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曾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急剧下降。新兴经济体印度的外向直接投资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危机对印度外向直接投资主要形式的褐地投资在投资量、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导致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而投资的恢复则依赖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及市场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在亚太地区中,亚洲地区也是经济增长最为显著的地区,它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已不断引起人们的注目,日本对这个地区的活跃的资本直接投资促进了这个地区的面向出口工业化的发展,并成为进一步增强这一地区经济活力的动力。日本企业首先向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地区、继而向东盟国家等生产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其生产、出口基地,从而不断地促进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2019年亚洲经济增速出现超预期下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亚洲经济体经济活动总体上明显放缓,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物价走势分化加大,但亚洲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收入有所改进。展望未来,金融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累积、发达经济体负利率的出现与扩散、地缘冲突与突发公共事件、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以及美国经济走势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总体而言,未来几年内亚洲经济将在中低速轨道上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