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瑞典社会民主党自30年代执政以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社会主义”,引起了国际上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被称之为“瑞典模式”。它在30年代称为“福利社会主义”,其基本思想是社民党领袖汉森“人民之家”的口号和主张,认为应当把平等、福利与合作置于社会化长远目标之前;60年代末,卡尔松提出了“职能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对形成所有制的某些职能实行社会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80年代初,瑞典议会通过了“雇员投资基金”法案,使“瑞典模式”演化成“基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1932—1976年和1982年至今,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已50余年。这期间瑞典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从一个穷国成为世界最富国家之一。 确定理论基础 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瑞典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基本实现工业化。在1860年到1930年瑞典资本主义大发展的70年中,也伴随着出现过失业、饥荒和社会动荡,约有1/4瑞典人(120万)由于贫困而被迫移居国外。 本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瑞典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对于如何摆脱经济困境,人们看法不一。社民党内对“社会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社会党国际以及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将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并冠之以诸多美名。如“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现代福利国家的楷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试验室”,“第三条道路”,等等。剖析“瑞典模式”,对于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瑞典道路,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何谓“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混合经济+福利国家+阶级合作。社会民主党人认为:混合经济是指在长期保存私有制前提下,限制资本家的某些职能,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权力,以和平手段发展国有企业和劳动者集体资产,避免失业和各种危机,提高全民物质生活水平,福利国家是指实行从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多党制社会里,判断一个政党力量的大小及其政治地位的主要标准,是看该党在本国历次大选中的得票率及执政(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时间。瑞典社会民主党从1932年上台执政至2006年,期间虽然短暂失去政权,执政时间累计达60多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是构建起了平等、福利和合作的三大社会体制。瑞典社民党长期执政经验之于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犹如苏共执政经验之于国际共运,都具有极其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励之在将我国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说得一无是处的同时,对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推崇备至,尤其对瑞典的“社会主义”赞不绝口,以此作为他“全盘西化”论调的重要依据。剖析一下瑞典的“社会主义”,对于进一步认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是很有必要的。瑞典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方励之宣扬瑞典“社会主义”的重要根据之一,是他认为瑞典经济中国有制占了很大比重。我们暂且不论瑞典国有制经济的社  相似文献   

6.
朱常柏 《学理论》2013,(30):30-32
瑞典社会民主党是瑞典工人阶级政党,长期以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柱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其实施的普享型福利政策让每个瑞典人都有机会过上富裕而有意义的生活。共同富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瑞典社民党福利政策直接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瑞典社民党福利政策是切合自身国情的自主安排,是迈向社会主义的有益实践。瑞典社民党已经引领国家走出了福利危机的困境,使该党福利制度基本得到保存的情况下恢复了经济活力。立足本国国情,走切合自身情况的福利社会发展道路,是当代各国科学发展的理性而又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其内容大多是老调重弹,人们并不感觉陌生,但也有新的曲调。如拿瑞典和中国比,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如瑞典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如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中国效法瑞典,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同主张中国效法美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实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瑞典是社会民主党执政,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政策,在国外甚至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这样一来,讨论的问题就转到了社会主义运动方面。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民主党是怎样分裂的? 社会民主党,有些国家叫社会党,有些国家叫工党,瑞典  相似文献   

8.
1950年,在西德法兰克福,随着社会党国际及其《法兰克福宣言》的诞生,标志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正式形成;30年之后,还是在西德的法兰克福,随着1979年“促进政治联合会——绿党”的宣布成立及其生态宣言,又预示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欧的迅速崛起.一、两大社会思潮的较量1978年12月19日,西德不莱梅市发生了一起轰动性事件:27位社民党成员集体退党,并随后加入了不莱梅绿色组织.这个组织,参加了1979年10月7日该市议会选举,并且以5.1%的选票闯入议会,从而标志着绿党在西德政坛上的崛起.然而,这一轰动性事件还有着更深层寓意,这就是意味着由西德党理论和主张所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向社民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发起了正式挑战.  相似文献   

9.
“福利国家”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目标模式之一,也是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实践。“福利国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以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实施普遍的社会福利。在战后英国、瑞典等西欧国家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以后,“福利国家”则具有了新的含义,它成了一种特定的概念,即特指西欧社会中实行了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0.
时雪 《学理论》2012,(23):23-24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马克思曾经就此问题提出过著名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学说,生动有力、科学坚定地提出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立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一词,针对理论界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界定,结合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资本主义的现状,以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的区别,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1.
瑞典模式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模式所实行的“福利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它并没有消灭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的一系列弊端。瑞典模式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两条根本性的经验教训:一是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极其重要,但仅有分配方面的这种变化而没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根本变革,那是不可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二是像瑞典那样要搞“雇员投资基金”,让雇员处于与资本家分庭抗礼的地位、真正去触动私有制,那可是资产阶级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哪怕这是执政的社会民主党酝酿多年并且在议会中通过了的法案!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曾被列宁称为“不文明的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指其经济落后与社会主义的不相称,而且是“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趋势及中国现状后大胆地界定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巾场经济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冲破一切束缚,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在以往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效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动力即“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这是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的两个基因.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了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世界万物被剥去了神圣的色彩,从而使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失去了抑制平衡.  相似文献   

13.
顽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为了把我国引向资本主义歧途,除了提出“全盘西化”反动纲领外,还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幌子下,丑化社会主义,美化资本主义,提出许多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思想理论上制造混乱,混淆是非。主要的有: 一曰“社会主义无优越性论”,他们说社会主义“充满了弊端”,“一无是处”,宣扬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纸上空谈”。结论是:应用资本主义取代和改造社会主义。怎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曾经理直气壮地宣传过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后来,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发达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对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思考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如果没有这个优越性,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要把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去年的9月27日,社民党在德国联邦议院大选中获得43%的选票,将出任联邦总理的施罗德踌躇满志,喜形于色,社民党欢呼雀跃,“16年之久的科尔时代终于结束了”,“社民党胜利了”的呼声响彻社民党党部,波及全德国,影响到整个欧洲,然而时隔不到一年,社民党威信猛降,在9月份几个联邦州议会选举中接连受挫。黑色的九月9月在德国4个联邦州议会选举中,社民党得票率一路下降。萨尔兰州社民党得票率由1994年的49.4%下降到44.4%,而基民盟则由38.6%上升到45.5%,这对社民党来说却意味着丢掉了在这个联邦州15年之久的执政地位。在勃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的人借口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反对四个坚持,大肆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他们提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会逐渐产生社会主义因素”,诸如在所有制方面的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及股权分散化;分配领域中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人不同程度的参加企业管理等等,都冠以“社会主义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按照他们的说法,在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就  相似文献   

16.
1932—1976年和1982年至今,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已50余年。这期间瑞典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从一个穷国成为世界最富国家之一。确定理论基础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瑞典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7.
“趋同论”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种理论观点,最先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将日益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两种社会制度将逐渐趋于一个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的所谓“后工业社会”。“趋同论”实际上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日益发展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深刻化和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国际资产阶级企图使社会主义“和平过渡”到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社会主义,从而摆脱以至于最终消除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困扰的策略和方案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运动,它极力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改良主义道路。研究社会民主党改良主义的演化过程,对我们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过去,把握它的现在,预测它的未来都不无裨益。第一阶段(上世纪末—二战结束):社民党确立“和平长入”...  相似文献   

19.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认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历来贫穷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中国搞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也有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虽然不错,可是中国太落后了,搞社会主义太早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早产论”。这种论调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早产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亵渎和否定,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现实的歪曲。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可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20.
[提 要]进入21世纪后的信息资本主义表现出垄断经济与称霸全球的新特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信息资本主义正在向信息帝国主义转变.从工业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信息资本主义向信息帝国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正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信息资本主义也走向了信息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应对信息帝国主义“硬霸权”和“软霸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