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体制"是对日本二战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安全等制度安排的统称。日本摆脱战后体制,主要是想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拥有战争权力、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当代日本的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较好地实施了道德教育,从而培养了一代爱国、勤奋、奉献的日本人。这无疑为日本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现实,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既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又是一种强烈的挑战.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日本道德教育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事实,令日本朝野关注。为了以崭新的面貌开创21世纪的新局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日本正积极地进行着道德教育改革. 国际形势和国内教育改革 是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汤晓黎 《前沿》2006,(11):118-120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在美国教育的影响下,完成了民主化改革,成为日本战后崛起的外部条件。而战后日本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视国民的智力和人才开发的教育工程,则成为日本成功的内源因素。但是,战后日本教育与人才培养并非完美无缺,应试教学、平等主义、偏差值教育、校内暴力、学历主义等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5.
赔偿外交:二战后日本重返东南亚市场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康明  张勤 《思想战线》2001,27(1):126-130
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起步点.日本以战后赔偿为敲门砖,敲开了东南亚广大市场的大门,开辟了对东南亚扩大出口之路,使日本资本得以大规模重返东南亚.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对国际机遇的把握、浓厚的民族危机与集团意识、对教育的极端重视与加大投入、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成功的技术引进与革新以及低工资高储备等等,都对其经济的腾飞起到重要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这些内在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妇女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以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对战后日本妇女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教育状况和教育目标、就业意愿和就业环境、婚恋观念和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历史演进作全面考察.从而揭示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对于日本妇女发展所产生的直接、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剖析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妇女自我意识的特征与嬗变.  相似文献   

8.
"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正经历战后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当代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形势下,日本以"摆脱战后体制"、成为"正常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等方式追求国家利益,力求实现与日本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9.
"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治理论家和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家、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遭受挫折和重新升温这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外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的体现。目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在我国学界达成普遍共识,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车维汉 《政策》2003,(4):57-58
日本的就业政策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它对于战后日本在消除失业、实现社会稳定和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等方面曾起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日本经济内外条件的变化以及经济长期萧条的出现,日本的就业政策也面临着挑战,而且正处于逐步调整之中。  相似文献   

11.
平田清明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市民社会理论是对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先达的继承与超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注重回归马克思原初语境的研究方法,带来了一股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新风。平田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民社会"设想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女权运动虽然兴起的较迟,但由于日本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状况的改善比较突出,她们在政治上的进步是相当明显的.尽管如此,她们取得的成绩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但又是十分有价值的.她们在国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这是因为她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男人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她们在政治上欲想取得更大进步,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3.
艾昕  胡树 《前沿》2009,(12):146-150
自战后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的扶持外与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断的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变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目前我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使我区的教育发展适应未来的人才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区在其中的可借鉴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是战后日本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该流派的作家不仅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上反映战后日本颓废堕落的社会心理,而且在文学批评话语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涵,因此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有效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批评的发展。但是,由于该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背景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故在分析其文学批评话语内质的时候,应坚持事物二元论的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客观地透析其文学批评话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耿江嫚 《前沿》2012,(8):53-54
日本"战后派文学"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战后派文学"作家的反战观,他超越了狭隘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站在全世界广大受侵略民众的立场,深刻揭露了战争对其他民族的巨大伤害,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五木宽之几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五木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逐渐理解以及随之变化的反战观。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建构在对战前国家体制的反省和超越基础之上,基于对战争残酷性质的痛彻反思、对和平国家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富足安逸生活的追求,"经济至上主义"风潮下的"纵式社会"基础和"娇宠"心理构造,逐步导致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趋向淡薄。现代保守主义者通过对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检视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病理所在,旨在探寻增强日本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可行路径。实际上,造成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乃是"对美从属"的外交构造,如何摆脱这一困局,从而谋求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主导和界定保守派政治家们思维取向和行动抉择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7.
彭天明 《传承》2013,(6):38-39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而形象地概括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思想发展历程的考察,从中去拮取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4,(1)
《开罗宣言》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重要的国际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经确定要打败日本,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并使其无条件投降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省管辖,自然也包括在归还中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波茨坦公告》重新确定了《开罗宣言》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当时和战后的国际正义秩序和国际法规则,与强行法和全体国际利益没有违背,具有完全的国际法效力,必须予以遵守。对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内阁不断挑衅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推翻战后日本国内和平政治体制及重新武装的做法,中方和国际社会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创造了战后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迎来了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头号经济伙伴,同时也是同盟国——美国不断加码升级的巨大压力,日本转变战后以来确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高高擎起“扩大内需”的鲜明旗帜,以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开始构建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此,日本不仅成功化解了美国的重压,缓解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调整了经济产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经济增长,而且大幅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然而,扩大内需政策也带来了经济泡沫化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国意识”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后 ,从 80年代起就明显地暴露出“大国意识” ,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台湾对日本实现这一目标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 ,近年来 ,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 ,明显提升日台关系 ,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中国内政 ,影响中国统一进程。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日本“大国意识”抬头的原因和种种表现 ,指出日本对台政策调整的用心是要使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甚至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日本“大国意识”的抬头是十分值得中国人民警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