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军 《今日民族》2014,(10):22-24
<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其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态。过桥米线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传统的食俗,早已融入到云南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体系之中。2008年,过桥米线入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缘起文化多样性与其说是不同的种族创造的,不如说是不同的地域孕生的。作为人类历史遗留与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亦是与其文化生成和传承过程中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生态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9,(3)
<正>"七彩云南·相约台湾"文化交流主题日活动2月14日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行。活动以"孔雀开屏·诸事吉祥"为主题,面向高雄市民做了云南红河州、临沧市等地的专题旅游推介,并举行专题文艺演出。高雄市长韩国瑜出席活动时表示,提到云南就会想起过桥米线、云南白药、"云南十八怪"等,云南有许多传奇,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云南四季如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去拜访。"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交流最重要的定海神针,"七彩云南·相约台湾"在佛光山举办,对两岸民众而言是美事一桩。  相似文献   

3.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小吃。「过桥米线」的汤选用肥母鸡、鸭、猪排骨等料熬成,以清澈透亮为最佳。把新鲜的生猪肝、猪腰、鸡脯肉、鱿鱼、鲤鱼等切成薄片备用。米线以细白为上好,还需备些嫩豌豆尖、韮菜芽、菠菜、豆腐皮、玉兰片等料。吃的时候,以大碗盛汤,加进味精、胡椒粉、熟鸡油,汤烫油厚不冒一丝热气;然后把各种生肉片料依次放入碗内,用筷子轻轻揽动几下,即可食用。最后  相似文献   

4.
最时尚的饮食话题是什么?当然是绿色、健康。原料取材于大自然的云南菜,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自然应运而出,众多装修前卫的云南菜馆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饮食男女的时尚风向标。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你,对滇菜的了解又怎么可以仅仅限于过桥米线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年来,云南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和唯一性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得以显现。我发现,人们谈到云南时,通常都是从一名全副武装的旅游者的角度说起,他们心目中的云南其实就是一只旅行包里的云南。 云南,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与“故乡”一词等同,我在云南生,在云南长,在云南行,实际上,我本身就是云南大地的一部分,云南与我休戚相关。但是,假若要我向一个从未到过云南的旅游者谈论云南时,我会感到口吃,我说出的只言片语只会南辕北辙,与云南的“在世界中”无关,与云南的本来面目无关。 在公众的“云南辞典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用来…  相似文献   

6.
杨万智 《创造》2002,(6):4-6
在近现代的一段时期内,红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几乎代表了云南的发展状况。红河的区域文化丰姿多彩且特色突兀。站在任何一个选择点上,都可以挑出人、事、物、景为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增添色泽。许多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的区域性文化事象,不仅在云南,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例如个旧冶锡技术、蒙自过桥米线、建水孔庙、元阳哈尼梯田、河口滇越铁路、石屏烟盒舞。其它众多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名人轶事更是数不胜数。从一定程度上说,观察红河的文  相似文献   

7.
正三年前到云南蒙自碧色寨采访,当时就觉得,这个被遗忘的村落,哪天注定要被记起。从《芳华》到《无问西东》,两部影片中都可以找到这座滇南小城的影踪。《芳华》的拍摄地碧色寨,以及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坐落的院子,让蒙自这座城市,除了过桥米线,还有了让人回味的东西。铁路拉来碧色寨"这椅子就是刘峰、何小萍相拥的位置!快坐好,我来拍照!"重庆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人民心中,他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周总理生前曾多次来云南,对云南工作做了许多重要指示。他平易近人,关心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在云南各族人反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把我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写出来,以表达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我认为,周总理的这些感人事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我1955年初来云南,在省委分管边疆民族工作。五十年代,周总理因中缅勘界、出访,多次来云南。…  相似文献   

9.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转眼间自己在人大工作已9个春秋。这9个春秋,是《云南人大》伴我在人大工作一路走来,一路走好。暮然回首,回想自己当初对人大工作陌生到熟悉,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人大工作者,得益于《云南人大》的倾心关爱和帮助,是她给我智慧和力量,是她铺就了我的人大工作之路,如今,她已成为我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闻杰 《创造》2013,(7):96
这不是一个能给历史增添惊奇和震撼的班级——比如清华、北大那些稍不留神就涌现国家领导人和领袖人物的班级,也不是那些动辄就冒出政界、商界、科学界翘楚的班级。它是中国大地曾经存在的一个最"草根"的班级。它远在云南南部用一条大河命名行政区划的地方,它近在舌尖美食"过桥米线"的那个原产诞生地。这可能注定这个班级的成员大多只能做普通的职业,做普通的事情,成就普通的业绩。这没有什么不好。他们当属历史不应忘记的那一群人。  相似文献   

11.
在和云南亲密接触之前,我所理解的“香格里拉”不是品牌就是地名,抑或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总之,它就像梦境里一个神秘的召唤,萦绕于心头好多年。趁着长假,我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心仪已久的云南之旅。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香格里拉敞开胸襟为我们接风洗尘的那一刻,我们便有了一种超脱梦幻的彻悟和始料不及的惊喜。  相似文献   

12.
前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和宽脸的诗人庞培站在离禾石矶不远的一个小亭子里,观看长江边上的空中杂技表演。那种令人有些不寒而栗的空中游戏,把我们的话题引到了“浮”与“沉”两个字上面。庞培问我,江苏和云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记得当时作了如下回答:江苏的房子浮到了土地之上,是飘着的,而云南的房子还沉在土地之中,是有根的。说这些话的时间才过去一年多,现在想起来,我竟强烈的觉察到了我当时的娇情和虚妄,江苏与云南,特别是南京和昆明,如果我必须作出比较,今天所能得出的结果,肯定是相反的了。 我还记得窄脸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周文胜 《今日民族》2010,(10):38-39
有人说:云南的每一片叶子都会跳舞,云南的每一个石头都会唱歌,连蝴蝶拍翅膀的声音都有节奏,谷子拔节的声音都是旋律。到了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叶枝乡的同乐傈僳山寨,我才确信此言不差。  相似文献   

14.
李汉柏 《创造》2009,(3):96-98
刘明同志把他近几年发表的有关云南民航工作的论文整理、汇编成《航域无疆》一书,并在该书付梓之前邀我为之作序。刘明同志在民航工作多年,现任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他不仅以一位云南企业家的身份提出和阐发了建设云南航空强省的思路,而且作为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航空大通道的实践者,为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出了具体而周到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体验古建水     
小时候随经常出差的父亲去过很多地方,建水古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当时很小,除了那酷似北京天安门的朝阳楼,万燕云集的燕子洞,味道鲜美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和烧豆腐之外,我对建水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后来到建水,我才重新感受到建水古城的“古”意。古洞、古屋、古楼、古塔、古庙、古寺、古宅、古桥、古井、古碑、古墓、古乐等等,这众多的古迹遍布建水乡镇,使得建水在今天显得格外有韵致。 初到建水,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你不会感到陌生和心里没底,人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会让你觉得非常亲切,古朴淳厚的民风让外来者…  相似文献   

16.
别后五十载,飞虎队员故地重游 再温青春梦,沧桑巨变摄入镜头──一个美国人难忘的云南印象伯特·克拉夫奇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还是一个目光炯炯、朝气蓬勃、年仅20岁的青年──远渡重洋,第一次踏上云南这片热土。作为美国援华空军的一员,我服役于陈纳德将...  相似文献   

17.
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云南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作,既符合云南文化的自身实际,又利于世纪之交中云南经济的跃然发展。如何使这一构想得以实现,让丰富多彩又充溢生命活力的云南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云南社会经济变革中勃起为奇异的驱动力,既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又必须采择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一、文化大省应当具有新时代的色彩云南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其间,民族文化的内涵意义是什么?我的理解,我们在建设中,要张扬、要展示的,不是历史意义上的曾经存在物,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优秀精粹品。要抢救、要保护的,不是那些在历…  相似文献   

18.
1970年大学毕业后我从大都市上海来到云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了8年的青春岁月。1978年我转去北京工作,从此离开了云南。今年3月,我获得去云南农村采访的机会,而且第一站就是当年我开始工作的地方——思茅。当年我离开云南时,全国还未改革开放,如今28年过去,云南变化如何?但一想起纵贯云南省全境的横断山脉和贫穷落后的历史, 就不禁记起古人形容云南闭塞的那句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14,(9):5-5
8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开始,李克强总理首先提议,为云南鲁甸地震遇难者默哀.“目前,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617人。我提议,全体起立,为遇难同胞默哀。”总理的语调低缓而沉痛。  相似文献   

20.
又见云南驿     
正云南驿是云南地名的来源,是云南行走在路上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是她的名片,绵长的马帮文化是她的传奇。初遇云南驿,是1992年。那年我大学毕业,参军入伍来到祥云,有了和云南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时的云南驿,村道上车水马龙,古巷内人来人往,买卖吆喝声、乡亲问候声、机器轰鸣声交织一片,好一派热闹景象。26年过去,我随调研组再一次来到云南驿。今天的云南驿是如此冷清,仿佛被人遗忘。一样的青石板路,没了人来车往的喧闹;一样的古巷民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