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我在北京饭店的一个房间里,访问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他的引荐下,同时访问了新近上任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英国物理学家卢埃林—史密斯。 “我和中国科学家的合作,始于1977年。当时,邓小平先生建议我挑选10位中国科学家到德国和美国工作,现在他们都已经回国,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作实验工作。”丁肇中先拉开话题道:“此后,每年都有一些中国科学家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参加我领导的L3实验,他们作了很多贡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参与研制了L3实验用的BGO晶体,他们研制的约一万根BGO晶体,已经成功地用于L3实验。”  相似文献   

2.
横亘在日内瓦郊区的茱拉山,白雪皑皑,云烟缭绕。山下,绵延起伏的瑞士乡野碧草如茵,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放牧。然而人们也许想象不到,就是在这样一片田园诗般的大地的深处,人类探索宇宙和物质始元的奥秘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不久以前,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我跟随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乘坐他驾驶的枣红色小汽车,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主楼出发,到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第二个对撞点”,参观了教授领导的L3实验现场。  相似文献   

3.
热望支持自然科学研究——访丁肇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走进了北京饭后的一个房间,访间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 (一) “听说您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领导的L3实验进展很快,这次回来是不是谈同中国的进一步合作问题?”见面后,记者问道。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乘飞机从北京出发转道上海,赴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访问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和他领导的L3实验及其科学家们。 一个初冬的午后,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上海虹口机场迎接丁肇中教授。他这次上海之行是陪伴汉斯·霍佛教授(Hans Hofer)从瑞士前来接受上海科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盛夏的一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著名意大利物理学家卢比亚(C.Rubbja)和这个中心的副主任阿拉伯与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应新华社与本刊编辑部的邀请,来新华社作客。新华社社长兼《瞭望》周刊社社长穆青会见了客人们。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西欧中心),我访问了这个中心的新任总主席、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卢比亚教授。 这位身材高大的美籍意大利著名学者,因在西欧中心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SPS)上,发现了E°和W~(+-)  相似文献   

7.
1976年12月10日从瑞典皇家科学院传出的那件震动世界科坛的新闻,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中国血统的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荣膺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这项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自那时以来,13年过去了。丁肇中教授从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走下领奖台,丝毫也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者,他至今仍然活跃  相似文献   

8.
《瞭望》1988,(1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一台可以使正、负两个电子束,在同一个储存环里沿着相反的方向加速,并在指定的地点发生对头硬撞的巨型机器。正负电子的能量各为二十二亿至二十八亿电子伏。按其英文名称的字头缩写,简称为BEPC。这台对撞机由五大部分组成,即: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同步辐射实验区和计算中心。  相似文献   

9.
5月26日,记者在即将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大厅旁边的一个房间里,访问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 这天,他身穿兰色衬衫,兴致盎然地拿来一幅画。画面上一个牧童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凝视着远方天空光芒四射的星云。这幅画是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应李教授的邀请,专门为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创作的。记者正在欣赏画面啧啧称赞时,李政道说:  相似文献   

10.
位于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简称ETHZ),是世界著名的学府,爱因斯坦的母校。汉斯·霍佛教授在该校任职多年,是丁肇中教授领导的L3实验组的负责人之一。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和中国科技界的合作,帮助中国培养了不少年轻的物理学家。下面是霍佛教授最近在上海科技大学的一次讲话摘要。  相似文献   

11.
高荣伟 《侨园》2012,(5):14-15
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起: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2岁高龄的谢家麟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12.
章国材 《民主》2004,(4):46-46
物理学家丁肇中给外人的印象是个奇人。他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去年12月,中国气象局请他作了一场关于寻找反物质的学术报告,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位物理学天才。从他的大家风范反思当今中国科技界的氛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丁肇中回答提问经常说:“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会去主观推断,他说:“最尖端的科学很难判断是怎么回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就是这个“不知道”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年轻时代起到现在接近古稀之年,他充满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断发现新事实,由“不知”变为“知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在建造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标志一个国家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尖端科研工程项目。在这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主环弯转磁铁是八大关键设备之一,难度最高,批量最大。上海先锋电机厂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终于全部完成了四十二台主环弯转磁铁的批量生产任务。经国内有关专家测试、鉴定,其性能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和袁家骝对这种磁铁的质量也都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14.
正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不能同意杨振宁的观点。并针对杨振宁先生提出的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七点理由,分别做出了对应的反驳,最终形成的观点与杨振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5.
1972年,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对于类似电子这种微小粒子来说,要同时测定它的位置和动量,其精密程度要受一定限制。如果非常精密地测定粒子的动量,它的位置就非常不确定,反之亦然。人们称这类现象为测不准关系。测不准关系的发现对经典物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尔认为,微观粒子之所以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为波动,而在另外一些实验条件下表现为粒子性,  相似文献   

16.
L3试验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拟宇宙初开时一刹那间物质的变化。丁肇中向记者介绍了L3试验的目的和前景,并谈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观感。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85,(8)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能物理研究所十四研究室主任唐孝威认为,科学实验应该走向世界。 唐孝威曾于一九七八年一月率中国研究组到汉堡“联邦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美籍学者丁肇中教  相似文献   

18.
理论的正确性,首先就是要得到相关实验的验证。只有充分保证实验验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才能保证理论的科学性。1934年,我国物理学家葛正权先生利用铋蒸气验证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学》(上卷)(刘克哲编1999年9月第2版)(以上简称《物理学》)第225页所介绍的实验装置有必要作改进,才能更加符合葛正权先生的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科学界注目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开工两年来进展顺利,这是记者现场采访得到的信息。该工程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是我国又一场科学技术攻坚战。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87,(20)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从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传出过一条轰动全球的新闻:在这里工作的中国物理学家王淦昌直接领导的研究组,在1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 关于这一重大发现,科学家们认为:“在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