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是袁燮用以阐发圣贤之义、君王之德、治国之道的义理著作,该书以《毛诗序》为基础,以心学为指导思想阐述《诗经》之奥义,让《诗经》学、心学服务于政治和社会,体现出袁燮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士大夫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金梅 《学习月刊》2011,(18):52-54
《春秋》之"义"首在正名。《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p1067)这是对《春秋》正名思想的最早阐述。遗憾的是,《庄子》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考辨《中庸》的作者,首先要厘清《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的关系。其实《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不是一回事,《礼》之《中庸》只是《史记》之《中庸》或《汉志》之《子思》的一篇而已。要证明今本《中庸》的作者,可以从“检讨主张《中庸》非子思所作的立论根据”、“辨析《礼记》与《古记》的关系”、“分析《中庸》与《孟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可以确定《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  相似文献   

4.
处世术语     
一日,去某君处,见其编著之《袖珍处世学词典》手稿。信手翻阅,颇觉有味。问其编撰缘由,答曰:“东施效颦耳。法国保尔·霍尔巴赫之《袖珍神学》、黄永玉之《罐斋杂记》及《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皆属此类体例。含蓄而不去智慧和幽默感,借诠释方式表达之,不外以弦外之音激发人们对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7.
宋代浙东学术著名代表人物吕祖谦的《诗经》学,既守《毛诗序》,以《序》解《诗》,又主张读《诗》先要看大义,提出看《诗》须是以情体之的近人情思想,以平易观《诗》,以义理解《诗》,不以训诂来局限《诗》。其《诗经》学在宋代《诗经》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部队作家黎汝清继创作历史小说《皖南事变》之后,又于1989年推出《湘江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以下简称《湘江之战》)。作品以文学的形式描写历史悲剧,自然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人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历史体裁的小说自然少不了写人。在《湘江之战》中,作者用自  相似文献   

9.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10.
语录     
正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周易·说卦》)君子爱君而不谋身,忧国而不谋家,以公忘私,以义忘利。(《论君子小人札于》)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中,湖南针对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扼杀湘剧《园丁之歌》,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斗争。《园丁之歌》是从基层产生的一出好戏《园丁之歌》是湖南省1972年专业文艺团体创作节目会演中涌现出的一出反映比较好的戏。这出戏最早是长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13.
王玉斌 《江淮》2012,(12):28-29
文化是民族之魂、崛起之基,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是沟通之桥、创新之道。省第九次党代会围绕建设美好安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实现这一目标,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这一《实施纲要》与《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共同构成美好安徽建设的纲要体系,充分体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应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之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先生先后于2015年11月27日、12月2日、12月9日作了以《我的西方哲学观》《我的马克思哲学观》《我的中国哲学观》为题的系列演讲。现摘其演讲《我的西方哲学观》录音整理稿之一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南宋永嘉学派宗师叶适门人孙之宏,著有《周礼说》。孙之宏研究《周礼》,采宋人以议论解经的路子,探讨《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重在发挥其治官、治民、理财等思想,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孙之宏特别着意于抉发先王制度设计的深层用意,处处显示“先王虑事之周”,想方设法论证其合理性所在。孙之宏解说《周礼》,文字流畅,意义明晰,有自得之见,不失为南宋研究《周礼》的重要一家。  相似文献   

16.
张怀瓘是唐代最大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首先,他的著作之丰富是空前的。这主要有:《书断》三卷,《书议》、《书估》、《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各一卷,此外,还有《玉堂禁经》、《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等。其次,他的理论体系之完整是空前的。其《书断》一书,史论结合,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各述其渊源,系之以评判。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体分,其中神品二十五人次,妙品九十八人次,能品一百零七人次,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以三纲八目为框架,对人生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设定。文章基于德育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概括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基于此,探究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对德育教育中的目标、主体、客体、环境和媒介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把《大同书》、亲民、厕所扯在一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有点不伦不类。其实不然。《大同书》出自近代声名显赫的康有为之手。康有为乃维新派、改良派、保皇派,可他却著出《大同书》,主张废除国家、阶级、私有制、消弭战争等等。毛泽东说他写了《大同书》,却没有找到实现大同之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还有种种设想,其中之一就是厕所。他描写的大同世界里的厕所很漂亮卫生,“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熏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以令人超观玄思;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和平清净。”笔者很佩服康有为会关注这样不足道的、有洁癖的人一听说就…  相似文献   

19.
《管子》认为: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以下引用《管子》书,只注篇名) “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形势解》) “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禁藏》) 就是说,社会富足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胠箧》篇与《骈拇》、《马蹄》一起展开了对于仁义、圣人、知识的批评。《胠箧》主要集中在对圣人和圣知扭曲政治,并由此指出其导师人自身存在的异化,遮蔽人自身走向、回到其本真之在的可能性通道。《胠箧》对于世俗之知与圣人之知的本质一致性、对于圣人与大盗之一体性、对于知识的逐利本性以及权力与知识及仁义的沆瀣一气以逐利的揭露与批判,显露出深刻的政治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