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民国初年,一些爱国学者编印了《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做了“国学概论”的讲演,于是国学的名称流行起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也叫“中国学”。中国的学术,渊源在先秦。那时,产生过诸子百家争  相似文献   

2.
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重大活动和建国五十年大庆,已经过去了。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再加上去年美国霸权主义者侵我主权袭击我驻南使馆,爱国,成了我们当今的重点话题。讲爱国,似乎还有一个很有现实意义且不能不讲的问题,那就是爱国和反腐败的关系。爱国和反腐败,是一双孪生子。爱国,必然同时要反腐败;反腐败,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这是被“五四”运动和一切爱国运动的历史实践所验证了的。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实,最初就是由  相似文献   

3.
正章太炎语粹试问如何爱国?爱一国之人民耳。爱国之念,由必爱父母兄弟而起,父母兄弟不能爱,何能爱一国之人民哉!章太炎发挥汉学家之长引经据典,"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激起民族革命情感。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他认为,只要晓得历史,"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  相似文献   

4.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5.
谢云 《瞭望》1988,(44)
近年来,刘甲同志竭力倡言“新基调杂文”并出版了《新基调杂文创作谈》。何谓“新基调杂文”?从他一篇文章的题目:《要警惕和克服鲁迅式杂文基调的“积习”》,大致可以窥见其实质。“鲁迅式杂文基调”的“积习”,尚且要“警惕和克服”,可见这“新基调”与“鲁迅式杂文基调”对立之深,简直如冰炭之不相容。兹事体大,其中是非,非本文所能说清,姑置不论,只说他所强调的作为“新基调杂文”论重要基石的“官民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赵奎生 《民主》2004,(1):36-36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间翰林。1902 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4 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后病逝于香港。  相似文献   

7.
“背着包袱抓粮食,抓到粮食都装进了包袱” 高产而不富,关键不在于高产,而在于产业结构单一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将成为吉林除粮食之外的新兴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世时,最怕背后“防不胜防”的穿凿和曲解。如今,有人却偏要故弄玄虚:“鲁迅主张全盘西化,所以主张根本不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把所有中国传统臭骂一顿”云云。经此“一吹嘘或附会”,“或能引读者入于迷途,使“没有见过全体”的人,“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似乎鲁迅真的主张对外实行全盘西化,对内实行民族虚无生义。于是,鲁迅只好在九泉“张着含冤的眼睛,向世界搜求公道”了。  相似文献   

9.
为我所用     
华丁 《瞭望》1992,(39)
鲁迅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他是赞成“拿来主义”的。不过,他主张的是,要用自己的脑髓和眼光,去拿,去挑选;而摒弃那些诸如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弹之类人家“送来”的东西。即使是鸦片,他也认为不必“摔在毛厕里”,而应“送到药房里,以供治病之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11.
要读懂鲁迅的杂文,甚至要明了题名之由来,是不能不知道其背景的。比如,鲁迅为什么给他后期的几个杂文集取名《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这些集子中,那些“论时事不留情面,砭锢弊常取类型”的犀利的杂文,究竟因何而发?这都得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鲁迅和《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关系。鲁迅自己也说:“我的常常写些短评,确是从投稿《申报》的《自由谈》开头的;集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是由鸦片战争的惨败揭开的,城下之盟的签订使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沦丧。然而爱国的,先进的中国人亦在灾难中奋起,开始寻找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道路。他们从当时先进而强盛的西方,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踏上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曲折之途。回溯这段历史,检讨前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思想嬗递与选择取舍,将益于我门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一战败的空前民族耻辱,首先震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他们敏锐地感到西方列强的进?将是中国日后的主要祸患,要抵抗侵略,就要了解敌人。于是,他们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介绍中国以外世界的文史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悟到,必须在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中补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而重要的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退出的意义,在于它冲击了自我封闭的禁锢,启迪了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尔后先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鲁迅著作就被称为“研究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今天,在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借鉴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部“百科全书”中汲取营养,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禾果 《民主》1996,(10)
(一) 爱国需要读史。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重温这段历史教训,应当永远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编辑老师好: 近日阅读贵刊2013年第8期电子版,61页《有用是个大智慧》这篇文章中有个错误: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而不是鲁迅,希望编辑查阅一下。  相似文献   

16.
绍兴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到鉴湖女侠秋瑾、被誉为“民族脊梁”的鲁迅等,一大批志士仁人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曾感奋了一代又一代的绍兴人民。今天,绍兴人把这种民族精神叫做“绍兴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爱国奉献、务实图强、坚韧不拔、勤奋节俭。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绍兴人更是把“绍兴精神”作为振兴绍兴经济的动力。 1988年8月,绍兴市委开展了对  相似文献   

17.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受到普遍声讨的对象。较为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腐败的根本问题在于“公权”发挥作用的场合太多了,要消灭腐败,根本的办法在于“减少公权”,把更多的事,交由个人与市场去做。那么,人...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文学史家,总喜欢将30年代林语堂在《论语》上提倡幽默的实质归之为:“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因为这是鲁迅《论语一年》里的话.鲁迅是在引用金圣叹临死前那句妙语:“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之后,才说了这番话,以证实中国无幽默.在鲁迅看来,金圣叹的妙语,只能算作“笑话”.在那时的中国,所谓“幽默”,要么倾于对社会的讽刺,要么堕入“说笑话”.不过,作为老朋友,鲁迅毕竟能从在幽默小品的牛角尖  相似文献   

19.
来稿摘登     
实事求是地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成都市电信局党委书记黄祖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服从、适应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已经成为广大政工干部的共识。现在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要不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在于如何围绕这个中心,如何选准结合点,如何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相似文献   

20.
广田 《瞭望》1991,(33)
在鲁迅先生心目中,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人杰是不多的。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猝遭暗杀,鲁迅怀着“无怖于死”的激情写了一首七绝《悼杨铨》,尊之为“健儿”,“为斯民”而哭之,可见鲁迅悲愤之深,也可见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之甚。 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早年求学于上海中国公学,后留学于美国纽约州绮色佳康奈尔大学学机械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