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如来藏经》的内容,探讨本具之如来藏及其清净本体的含义,可以从学理上说明如来藏思想对于佛教解脱修行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3.
“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是墨子“国有七患”之一患,其思想是重农兴邦,建立在“万民之食之所以足也”的基础之上,充分反映出墨家治国的真知灼见和对人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感。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墨子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5.
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庞中英 《外交评论》2009,26(4):16-20
美国治理世界? 《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著名的话,我国国人一般集中争论谁是“劳力者”和“劳心者”或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分。其实,从政治学的角度,“治人”和“治于人”的关系比“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别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人文始祖伏羲在卦台山的渭河得到河图后,依照龙马背上的负图,创画出了先天八卦。接着,伏羲氏族迁徙到黄河流域时,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创画了后天八卦。这就是《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人文始祖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似文献   

7.
盘县华平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具有“煤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松河乡,距水柏铁路松河货运站1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是一个集采煤,洗选,煤焦为一体的大型煤业公司,实力雄厚,设备先进。  相似文献   

8.
阴火一词,始于东垣,贯穿于《脾胃论》之始终,然李氏终未详释之,故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未成定论。笔者对此小有感悟,发表点滴之见,仅供参考。1 概述1.1 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经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生理情况下,因脾胃为元气...  相似文献   

9.
讲述茶品如:“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指茶的产地以山区为佳,以嫩蕊黄芽之鲜美与清香,作为高品位的一个标准。而“嫩香值千金”指对新茶嫩芽的赞美。  相似文献   

10.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11.
夹江,蜀之良邑。因青衣江在此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的绝妙景观而得名。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辖7镇,2街道,县域面积749平方公里,人口35万。县境山,丘、坝各约占三分之一,年平均气温17.1℃,有青衣江,稚川河,金牛河、马村河及中小型水库三十多座,水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2.
健康新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了“五快”、“三良”的身心健康新标准、也合称“八大标准”。食得快:说明胃口好,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说明排泄轻松,胃肠功能正常。睡得快:说明中枢神经协调好,内脏无病理性干忧。走得快:说明精力充沛、旺盛、无衰老之态。  相似文献   

13.
食疗有时能起到类同药疗的效果,而且病人乐于接受,易于掌握,颇受群众欢迎。现就中医文献中有关食疗的认识,作一粗略整理。 一、食疗的作用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概括了饮食的营养价值。尤当病后气血不足,功能衰退,需要调补时,食疗更显得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疗又以谷食和畜食的补益作用较好,果食和菜食次之。中医治疗虚证时,一贯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三分医疗,七分营养”,这就要求医生尽可能利用食疗,以促进药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无论言生理或病理,几乎均涉及五行之火,足见火在其理论中颇具重要作用。如能就火的有关问题系统地加以阐明,则是很有意义的。 少火与壮火的关系 中医学中的火,不仅指六淫之火与五志之火,而且有关某些生理活动的现象人们也常以火来形容其动力作用。如《内经》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16.
古琴又称“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相传古琴是由历史传说中的伏羲氏所制 ,也有史书记载 :“尧使无勾作琴五弦” ,在商代甲骨文中 ,已有乐字出现 ,作“”形 ,像丝弦架在木上 ,这说明 ,早在夏商时代或更早的时期 ,我国已有琴瑟之类的弦乐器了。古琴的出现是和我国上古文明紧密相连的。“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者居营窟 ,夏则居巢。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 ,饮其血 ,茹其毛 ;未有麻丝 ,衣其羽皮。”(《礼记·永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 ,面对许多自身无法抗拒和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只能借…  相似文献   

17.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二者虽可单独出现,但临床往往噎膈并称。 噎膈的病理,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局方发挥》认为系“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18.
三江水孕育了古嘉州悠久的文明。乐山古称嘉州,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环抱,水陆通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风光秀丽,自古就是先民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文化积淀已有五千年之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春秋中期,嘉州便成为蜀王开明发祥的故治。秦灭蜀,郡守李冰治水发卒凿溷岩,留下乌尤千古离堆,并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泄洪河——麻浩河,以使百姓更加安居乐业,经济更为富庶。到两汉时期,由于乐山地区“土地沃美,人士俊彦”,这里便成为四川经济文化最繁荣的“三蜀”名区之一,有“巴蜀粮仓”之称。  相似文献   

19.
在“百花争妍纷吐香”的文学殿堂里,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三朵摇曳生姿、仪态万千的奇花异葩,傲立不群。它们或凝练,或铺张;或婉约,或豪放;或凄切,或高亢。吟诵朗朗上口,回味唇齿留香,既陶冶情操,又涵养性情,久而“润”之,就会达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平和境界。  相似文献   

20.
赤水市位于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全市面积1801.2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等23个民族计30万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素有“黔北明珠”美誉,尤以“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著称,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30万勤劳的赤水人民谱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