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山  覃建军 《求索》2010,(7):207-208,26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理论历经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个理论形态。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西方文学批评几次转折,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分析的泥沼,新历史主义则通过"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概念促成了文学批评从释解文本转向观照历史。于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构建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本化与文学虚构性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文本将文学与历史联结起来,这正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于是,通过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考察、并注重文化的话语权研究就可以解决"新历史主义文学何以实现"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以宏富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坚持科学历史主义的基本法则,并稳妥运用辨证的观点与方法来述评、撰写这段历史,读之使人受益颇多;再版时,又作了必要的、有价值的修订和增补.  相似文献   

3.
杨华山 《理论月刊》2005,(11):119-121
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之下,中华文化不仅正在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他觉"北和"文化互觉"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也方兴未艾.<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正是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园地中的一支新开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康敏 《思想战线》2005,31(1):88-91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号召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民政系统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6.
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哲学论>是其新世纪"和合学"探索的创新力作.该书强调通过各元素的融突而和合来化解所有基于二元对待的冲突与危机;凭借和合的历史、语言、价值与艺术哲学之间的沟通,使得和合哲学体系得以整体贯通;同时用哲学的"爱智约定"反观和合思想及其方法的内在建构.上述思想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理论月刊>发表的朱志杰先生关于<如何理解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弄清楚"的论断>(见1999.1、2期合刊)一文中关于"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涵义,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朱文在谈到"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涵义时,忽视了重要的两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对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狄尔泰看到,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哲学都有着不同程同的弊端,只有效仿康德的理性批判,即"历史理性批判"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他要用"哲学的目的"来从事历史,"用具体的历史内容"去进行哲学.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有了他的历史主义的诠释学.狄尔泰的历史主义诠释学使得历史性与历史意识重新进入哲学.  相似文献   

9.
《圣经》英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思想战线》2000,26(2):96-99
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国),从<圣经>翻译的先驱凯德蒙到1973年"新国际版"<圣经>出版,<圣经>翻译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圣经>英译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优秀版本和翻译巨匠.<圣经>英译不仅是宗教领域的大事,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主义是当前中国理论界流行的思维方法,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历史偶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构主义,其主要的结果是出离历史的本质,沉湎于历史的泡沫.当前应该告别历史主义,确立自觉的历史意识,而历史意识的核心原则是把"理解现在"作为"解释过去"的前提,即把人体解剖视为猴体解剖的钥匙.当然,必须在历史意识与历史真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邓文琦 《青年论坛》2006,(4):153-155
本文回顾了<助字辨略>以前对虚字的研究历史,并从<助字辨略>的收词范围和<助字辨略>对"助字"的理论阐述具体分析中,归纳总结了<助字辨略>的虚词观.<助字辨略>的"助字"涵盖了现在的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词类,其虚实区分的标准是"为义"不为义".这是对前人词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正面说,"助字"就是表示"语气与关系"的词.  相似文献   

12.
谢撼澜 《前沿》2003,(3):10-13
选贤任能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重大创新,为抑制和克服长期困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的效能提供了新思路、新观点、新规范和新措施.抓好<条例>贯彻实施,将开创干部人事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任务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两个必然"的理论,<共产党宣言>初步对"两个必然"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全面的论证.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小说体现出叙事的历史性与历史的叙事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建构与去历史化造成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并表现出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边 《长白学刊》2001,(4):51-53
至今为止,对康德"三大批判"之间关系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后者才是康德所真正关心的"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书是为"道德形而上学"作导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是康德以"伦理学"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的"至善论"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所"信仰"和"目的论"的形式大致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它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出来.翻开江总书记"七一"讲话,我们不难发现,<讲话>通篇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创新精神,饱含着富于创新的真知灼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芒,对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精辟分析和科学概括,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相似文献   

18.
施特劳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他认为历史主义强调价值标准的历史性,反对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的存在,最终摧毁了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哲学根基,继而导致了政治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历史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也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危机.然而,从其根源上看,历史主义反对的是以自然法为基础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在对德国历史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在政治价值观上实现了自然与历史、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刊特稿加入"#!后我国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胡!伟%$&%'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时代解读张!雄%&&&'当代中国主体转型的困惑贺善侃%'&('打造(诚信社会)&&&关于经济伦理视野的思考余源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相互促进陈卫平%*&('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林尚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黄跃民!袁!方%(&&'我们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沈谦芳%%&&'文物工作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李修松%,&+'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内涵*评价标准和实践思路奚洁人%$$&,'(与时俱进)与党的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力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学界以超越国家主义的宏观视角,将"中国西南"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的脉络中来理解其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