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它是以当时各国革命青年组织的联合机构“少年共产国际”之名作为部队番号的,全师将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高指挥员也不过20岁左右。从1933年9月到1935年1月,无论是在中央  相似文献   

2.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政委萧华才17岁,因而被称为“少儿师”;它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由于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532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的骨干,并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相似文献   

3.
65年前,在江西省兴国县流行着一首山歌:“哎呀来!要想工农大翻身,必须壮大俺红军.红军就是子弟兵,同志哥,快快报名当红军.”1932年发展红军时,兴国县要组织一个“模范师”,各乡都积极组织青少年报名.报名时,一边组织人敲锣打鼓,一边有女青年唱着这首山歌,气氛十分热烈.小伙子们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有些十四五岁的青年,因年龄小而未被批准.为此而情绪低落.但不久,他们参加红军的机会就来了.  相似文献   

4.
江怀 《世纪风采》2006,(1):40-40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了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  相似文献   

5.
刘海锋 《党史文苑》2012,(19):36-39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少共国际师的成立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组织战时只参与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这支存在仅18个月的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战斗历程。在第五次反围剿  相似文献   

7.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是曾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原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忆少共国际师》中的诗句.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于1933年9月3日,由青年团和少先队的骨干分子组成,是红军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不久改称第十五师,9月隶属红五军团,1934年5月调入红一军团建制.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少共国际师奉命赴广昌地区防御;首战拿口,再战莲花山,继而鏖战团村,连战皆捷;接着,又在大脑寨、驿前、石城保卫战中屡挫敌军.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颁发嘉奖电,称赞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等报刊多次登载少共国际师的战绩,把个“浴血闽赣锐无敌”的英雄群体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了,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少共国际师亦跟随主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夜渡于都河 洒泪踏征途  相似文献   

8.
正"浴血报神州,虎犊带吴钩。闽赣锐无敌,长征显身手。"1933年8月5日,我党领导的最大的一支青少年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在江西宁都县成立。全师共1万余人,平均年龄18岁,党团员占70%,下辖3个团,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支由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后来走出了23位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的“娃娃军队” 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川陕会剿”,红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12月,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决定成立妇女独立师、少共国际先锋师,以配合红军作战,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西渡嘉陵江、冲破蒋介石“川陕会剿”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收藏着一份极为珍贵的《少共国际师画报》。这份画报记录了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在建宁这片红土地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批批红小鬼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见证了在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少共国际师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2.
1932年冬,刘少奇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在苏区,刘少奇同志不仅领导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而且倡导、组建和领导了一支完全由工人组成的红军武装,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日益严重的军事“围剿”和经济  相似文献   

13.
叶介甫 《湘潮》2018,(2):62-62
正鄂西南清江河边的长阳县,山清水秀,是一个土家族较多,汉族、苗族、满族等23个民族并存的县。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阳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以后,中共长阳特支积极准备起义,派一部分党员到农村发动组织群众,另派一部分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军政内部开展工作,很快就为起义准备了力量:共产党员李勋打入国民党长阳县政府,担任县保卫团副团总,掌握了县常备队;共产党员陈泽南以"防匪保家"为名,组织了人民自卫团;共产党员李步云也组织了"团防队",实  相似文献   

14.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9月21日,由湖北电影制片厂、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南昌手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红色青春励志电影故事片《少共国际师》首映式在宁都县翠微剧院隆重举行。首映式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和中国少共国际师摄制组共同举办,由中共宁都县委县政府、湖北电影制片厂、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承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省民政厅巡视员钟起茂,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田延光,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褚银,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彭世东,团省委副书记廖良生,省国资委副主任林加奇,老红军吴清昌,摄制组主创人员,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宁都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干部群众  相似文献   

15.
1938年8月,高崇民去延安。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接见时,他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几个东北干部队,为挺进东北开发敌后游击战争培养干部。党中央十分重视并采纳了这个意见。翌年4月,党中央即决定成立以张学思为负责人的东北干部队,并确定由周副主席直接领导进行筹组。本文所反映的就是这支特殊队伍的形成和挺进敌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代名将肖华,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委,32岁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48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肖华将军传奇的生涯引起了广大党史界、军史界朋友们的研究兴趣。近几年来华东的方培虎同志、西北的李镜同志。华北的朱仁学同志分别就“少共国际师”发表了颇有见树的文章、人物传记和工具书。笔者曾有幸参加了(肖华传)的撰写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查阅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献,拜访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考察了多处革命圣地和著名战争的遗址,所以也了解…  相似文献   

17.
粟裕晚年在<战争回忆录>一书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1936年秋(时间记不准),我正活动于浙闽边境之庆元县境,刘英同志以临时省委的名义给我送来一封信,要我趁与叶飞同志见面的机会,把叶飞同志押送省委,并派来一支武装监督执行.这个命令使我十分震惊,不知道究竟又发生了什么问题,总觉得双方的矛盾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来解决,不应该采取对敌斗争的手段.但我未能坚决抵制,将叶飞同志扣押了起来.当时,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党内存在着混淆两类矛盾的做法,叶飞同志押送到省委是很危险的.幸喜在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同志乘机脱险."这一带着中国传统色彩的"鸿门宴",史称"南阳事件".  相似文献   

18.
王春 《廉政瞭望》2009,(5):21-23
“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在当地领工资,但在当地流血汗,从全国各地汇聚来一支特殊的干部队伍——挂职干部,就这样走进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前卫部队突破国民党军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一、红三军团主力迅速向西抢渡湘江。而红五军团梯次布置在湘江东岸掩护全军。30日,红一、红三、红九军团和军委一、二纵队勉强渡过湘江。然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军团部与师部的通讯联络中断,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写信派人火速送给红十三师师长陈伯钧,信中指出这是紧要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的决心,赶快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