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位不落志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企业中,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像我这样原来专职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了。党委办公室“拆庙散和尚”,干事被调整做了其他工作,我被受聘为厂办主任的一名副手。起初,我确实有想法:这不是明摆着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吗?这不是明摆着让我避长扬短吗?何况,自己以前一直是组织上重用的干部,如今下来丢了位子、面子事小,说不准哪一天厂办主任不高兴,炒我的统自也未可知!然而,思想不通归不通,大势所趋,我觉得,作为个人,如要不被改革的大潮所淘汰,唯一出路只能是转变观念,在新的主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我是浙江籍的运动员,现在在国家田径队女子铅球组。1989年,我获得了世界室内比赛的亚军、世界大学生比赛的冠军、亚洲锦标赛的冠军;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田径赛中又获得冠军,结束了亚洲田坛无金牌的历史,被新闻界称为“亚洲田坛第一人”,被评为亚洲最佳女运动员,获“金靴奖”。在国内还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对这些荣誉我既高兴又惭愧。我是有过成功,但也饱尝了失败的苦果,我是从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我家两名考生全 都如愿以偿,考入理想 的学校。全家沉浸在喜 悦中,我高兴的同时想了很多:自 己因家境不允许,未能圆大学梦。 我的一双儿女因“文革”等原因, 根本不可能上大学。如今孙辈双双 进入高校就读,这是我家四世以来  相似文献   

4.
我干政工的十几年,体味过“酸甜苦辣”,但使我最伤心的莫过于家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我老爸。我老爸今年70多岁了,是个建筑工程师,搞了多年的技术工作,他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吃技术这碗饭,可我却鬼使神差地干起了政工。于是他总是对我耿耿于怀,说我没出息。这能怪他老人家吗?我的工资没别人高,从事不了第二职业捞不到外快;平时不是组织个义务劳动,就是跑到职工家里搞家访,把节假日经常贴了进去;妻子下岗,女儿面临着考大学,经济上捉襟见肘,孝敬不了老人什么,反而要他们贴补些许……老父能不抱怨吗?这些曾使我苦恼访煌过,但…  相似文献   

5.
一点希望     
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多读到一些篇幅短小、文字精练的政工论文。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政工干部,一方面需要挤时间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一方面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处理日常工作上。遗憾的是,现在许多论文作者似乎不理解我们这些人的心情,动辄洋洋数千言、上万言,逼得我们望“文”兴叹。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总是爱抱怨,一些人把抱怨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因为抱怨可以出气宣泄,可以麻醉心灵,甚至会把自己的某些挫折、失败归于外界因素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谁听到那些喋喋不休的抱怨,大家只会觉得不顺耳,不开心,甚至厌恶。依我看与其抱怨别人,  相似文献   

7.
永葆青春     
一位青年要我写一张条幅,指定了要写“永葆青春”四字。我写了,但在落款处的前面加上三个字:“不容易”。寄给他后他是否高兴,不得而知,但我说的是实话。人在各个年龄段的思想、情操、处世态度都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上了年纪,世故经得多了,会消磨掉年轻时的锐气。曹操诗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有千里之志,但不事腾驱,仍只伏枥,  相似文献   

8.
程青 《瞭望》1999,(26)
从通第一次电话,我就感觉出马啸老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说他给下岗的朋友开心理调适课,只是为了能给他们一点帮助,自己并不愿意被宣传。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恐怕只能说是他被另一种热情打动。但他跟我说好,发表时不登照片,也不用他的本名。我理解一个质朴的人希望过一份质朴的生活的心情。而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也理解了一个质朴的人希望别人也能过上跟他一样质朴美好的生活的心情。马啸是成人教育的老师,1996年以来他利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在崇文区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下岗职工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讲。…  相似文献   

9.
温乃鹏 《党政论坛》2011,(18):35-35
有的人总是爱抱怨,一些人把抱怨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因为抱怨可以出气宣泄,可以麻醉心灵,甚至会把自己的某些挫折、失败归于外界因素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谁听到那些喋喋不体的抱怨,大家只会觉得不顺耳,不开心,甚至厌恶。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新一批的高考"状元"也开始陆续浮出水面,各地你追我赶,开启了一波热炒、追捧"状元"的比赛,比如此前有中学为"状元"塑像;各高校为了争抢"状元",不惜撕破脸;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经费紧,但奖励"状元"却"大手笔"……这种热炒"状元"的势头,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迎来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建校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一名曾两度来校工作过的人员,我感到特别高兴!我希望我们省委党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党的干部作出更大的贡献!七十年前,我们党校诞生在陕北这块神圣的红色土地上。她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考验。尽管中间曾遭受过“左”倾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影响,但她仍然是一所有着光辉历史的党校,一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武装起来的学校。她为党培养了成千上万领导…  相似文献   

12.
编余琐记     
尽管人们在抱怨,读书人愈来愈少了:书店被商场挤掉;售书码洋下降;图书馆门庭冷落,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读者群最为庞大的国家。 尽管人们感叹,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中国的图书市场依旧琳琅满目,令人目迷五色。套装书、豪华本、系列书,种种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9)
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吴明。他是鞍山某重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发布后,他考了400多分,但他高兴不起来。因为命运多舛,在他上初中时他的母亲被给他补课的老师杀害了,这位补课老师是他妈妈的同事,他看上了吴明妈妈,因为她虽然40多岁了,可风韵犹存,年轻漂亮,他向她求婚,被吴明妈妈拒绝,他后来竟然残忍的  相似文献   

14.
呕心耕耘三十载,沥血培育革命花,坚持马列志不渝,此生有涯也无涯.读罢李佐长同志的《党校工作三十年》我就是这样想的. 建国以来,李佐长同志一直从事党校工作,自1953年11月起,他先后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中共中央第三中级党校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职.如果就可以工作的年限而言,这真算得上是大半辈子了.然而,卸甲之后的回顾往昔,我虽见过不少人在诅咒"不公"中哀哀切切地抱怨人生;不少人又以脱胎换骨的方式去寻觅安逸;甚至还有人在贡献与索取之间反悔,为舍弃私利  相似文献   

15.
俞敏洪 《党政论坛》2013,(12):23-23
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最佳的法宝就是去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出身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我曾抱怨自己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我还抱怨过自己的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混迹北大整整7年,没有一个女人爱上我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谈了好几次恋爱。有的同学已经娶上了美丽的女人,成立了美好的家庭。  相似文献   

16.
张铭 《瞭望》1986,(18)
我是一个高中回乡知识青年,家住常德县瓦屋垱乡泉水村。那里离县城七十多里,是一个“塝田连着巴茅山,一无公路二无电”的穷乡僻壤。我家九口人,除父母亲外,还有年逾七十的爷爷、奶奶和四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在村里算得上是顶呱呱的贫困户了。过去,为了摆脱困境,我寄希望于高考,想借此跳山“农门”。 然而,事与愿违。一九八三年我的高考分数虽然达到了录取线,但因视力不合格而被“刷”了下来。我回到家里,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心想一切都完了,只好一辈子呆在穷山沟里了。 这时,父亲来到我的房间,语重心和地说:“铭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时下思想政治工作不那么好做,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又要求一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对现实的新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环节,我看,在于广大政工干部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时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离了谁地球也转。’话本不错,但是被有的人歪曲了,成了不去努力工作、不肯奋发有为的挡箭牌。片面强调‘离了我地球照样转’,也就否定了人们自身的‘影响力’,而对于政工干部,就等于说我们不必花费精力去努力工作了,思想工作可有可无了。在时下相当范围和程度上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8.
说心理话难     
说心里话难,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思想工作讲的是“ 直指人心”,不说心里话不行;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是难以说实话——究其原因,我的体会有这么几点: 一、难在揭短。你要指明某人某部门工作上有问题,那当事人马上会不高兴,拉下脸来认为你让他下不了台,反过来他也就会让你难以下台,甚至当面和你对峙。如果你先美言一番,最后再提几点“希望”,固然可以安然无忧,但是不痛不痒,解决不了思想问题,自己也会觉得窝囊。  相似文献   

19.
1现代科技文明正在急剧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包括人的精神或灵魂状态。我的一位朋友,原先是浦东川沙县农民,近年来因做房地产生意发了财,在浦西高层公寓买了一层房(第2互层),并将他的65岁老母接来同住。从小在乡下清末那幢农舍长大的老母亲时时抱怨:“我住在21层,每天睡觉都感觉自己是悬在半空中,心好像永远落不到肝上,特别不自在!”这是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跟不上。这是人性在抱怨;人性跟不上科技形势。是的,20世纪末人的灵魂状态是《人类文明功过》一书研究的内容之一。检验一种文明的好坏重要标准之一,是看人…  相似文献   

20.
日丽中天     
1979年仲春,上海虹桥机场。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丈夫儿女,登上日航班机的舷梯。飞机起飞了,我的双眼禁不住蒙上了一层泪雾。 我的生父早年去世,继父是日本人,名叫亲泊照夫。1958年,父母随最后一批日本侨民回日本时,我已是一个人民教师了。妈妈深情地对我说:“说心里话,我是不愿去,又不能不去。你决定不去我很高兴!藕断丝不断,情丝意绵绵,荷花香常在,叶落有根寻。”这是我们母女俩当时的一个彩色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