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淡忘的托洛茨基提到托洛茨基,或以他为首的“托派”,人们往往是谈虎色变。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中国共产党1929年10月的《中央关于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中,就有托洛茨基反对派“积极地在政治上,组织上,各方面来攻击党,破坏党”的定性,在毛泽东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中,甚至有“汉奸托派”这样的字眼。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不断深化着反托意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中国舆论宣传的特点,托洛茨基渐渐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人们知道十月革命,却不知道正是托洛…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托派"是怎么形成的从历史渊源上看,"中国托派"的形成来自遥远的莫斯科。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上发生了分歧。斯大林主张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在遭受国民党右派进攻时,要求中共妥协退让;而托洛茨基则"坚决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中  相似文献   

3.
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等案平反,苏联托派问题至此尘埃落定.这一判决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引发了中国国内对中国托派问题的关注,近些年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时有议论.中国托派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根据手中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对中国托派的来龙去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晚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反对派,即自由知识分子。促使他晚年与托派分道扬镳,成为自由知识分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托的结合建立在脆弱的感情基础上,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陈独秀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托派本质上也是"革命的,进步的";三是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禀赋以及他深切的爱国情感决定了他与托派分道扬镳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一生复杂多变。许多论者依据他曾参加并领导托派小集团,认定陈独秀是托洛茨基主义者;也有的论者提出新观点,认为陈参与托派活动的前因后果极为复杂,不能轻下断语。参与托派活动的动因一种意见认为,陈独秀基本接受了托洛茨基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一生经历颇丰,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他有关。他所参加或组建的政党与团体多达十个以上,如岳王会、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中国共产党、托派等。虽然他与托洛茨基素昧平生,但是,他初闻托洛茨基的主张时,便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当托洛茨基主义接触到现实时,又觉得它是那般不可理解,难以全盘接受。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终于象抛弃其它思想和主义一样,又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国民日日报》开始到《热潮》周刊为止,他创办的报刊多达十种以上,可以说他生命的一半年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中。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全面研究陈独秀的整个报人生涯,不难看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民主与科学、宣传革命和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若群 《红岩春秋》2012,(5):152-156
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部”等案平反,苏联托派问题尘埃落定。这一判决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引发中国国内对中国托派问题的关注。中国托派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根据目前手中掌握的资料,对其来龙去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托派问题,过去史学界研究得较少。其实,中国托派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足迹。深入研究中国托派,对中国托派作出正确评价,是党史、革命史研究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派中国托派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及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的产物。他们以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自诩,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变成僵死的教条抱住不放,推行一条战略上极左、策略上极右的路线,结果到处碰壁,从失败走向失败。中国托派最先酝酿于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中间。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曾派大批党员和团员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大革命失败时,国  相似文献   

10.
革命老人唐有章一生可概括为“中国50年,苏联 30年;党龄80;党龄 60”。他《一生革命,半生流放》在苏联学习,被打成“天然托派”,第一次被流放苏联摩尔曼斯克;因苏联“清党”运动,他第二次被流放马加丹市;命途多蚌的他回国后在“文革”中又再次蒙冤,被关进秦城监狱……  相似文献   

11.
托洛茨基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然而他的思想理论却对整个苏联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本文通过梳理托洛茨基与斯大林、布哈林等关于中国革命论战的聚焦点,探究其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脉络,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其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发现,苏共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间的权力之争、中国共产党和托派之间的尖锐对立,王明和陈独秀的个人矛盾,王明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刻意打压,陈独秀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构成"陈独秀汉奸事件"这一总结果。  相似文献   

13.
冯晓蔚 《世纪风采》2012,(12):27-32
高语罕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工农运动方面曾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但他最终背离马克思主义,参加中国托派组织,并长期坚持宣传托派观点,以此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14.
李芳 《湘潮》2011,(4):38-41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中共派遣到国民革命军中的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别转入地下斗争或派赴苏联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的罗汉被派赴苏联学习。留苏期间,他不同程度地卷入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联共(布)党内派别斗争漩涡之中,回国后脱离了党组织,先后成为陈独秀“托派”组织一员和党外民主人士……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和缔造者。他的一生参与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重大决策,领导和主持了军事、政治、政权建设、经济、组织、外交等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1930年前后,中国革命正处在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复兴之时,他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站在中国革命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探索革命的前途和道路,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推动革命走向复兴,挽救党于危局,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在革命形势急剧转变的情况下,对中国革命战略方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家康 《党史纵览》2005,(10):41-45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执行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的政治口号时,他便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以致发展到后来,终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晚离世的一位。纵观他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历经磨难,命运多舛。而他的命运与其思想转变又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共“一大”代表。这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然而,时间不久,他即信奉起托洛茨基的理论并加入托派,后因高傲自大被赶出托派;因生活所迫,他一步步投靠国民党,最终竟走到人民的反面。建国前夕,刘仁静翻然悔悟,抛弃反动立场,重新回到人民怀抱。中国共产党以宽广胸怀给他以生活出路。1987年刘仁静因车祸身亡,终年85岁。近年来,全面介绍刘仁静一生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在全国笼罩着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要不要继续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作为中共中央重要成员之一的张太雷,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和中央其它领导人一起,不但在斗争中高举革命的光辉旗帜,而且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道路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他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短暂的,但他奋不顾身的英勇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开创革命新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22年冬,瞿秋白因深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赏识,应邀从苏联回国,参与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不久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年多后,陈独秀犯错误被免职,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在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中,陈独秀与瞿秋白始而亲密合作,终因思想分歧加剧了矛盾。他们这种关系,无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早期发展之艰难曲折。相逢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当前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我们通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深深地体会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可靠保证,那么如何去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