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0年恢复学科建制以来,中国政治学事实上发挥着建制性作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治学以译介为主,关心和研究的主题分别是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主性研究。进入新世纪,政治学界开始反思、批判作为"拿来主义"产物的流行理论,并初步建构起自主性民主话语体系和治理话语体系。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是多元化的,其最大公约数是"国家治理"。政治学界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国家治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政治学界要进行好的治理研究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提是还得对"国家的母体",即社会——尤其是各种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便让治理理论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否则国家非但得不到治理,反而可能遭受无穷的内乱。  相似文献   

2.
正王向民,2006年获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史、社会组织治理、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社会转型,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于中西政治学史;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于2014年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的3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1,(5):138-146
作为西方空间政治学的前沿理论,地域重构、尺度政治和新国家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理论体系。随着"全球地方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中心主义"空间治理典范开启转型之路。超国家空间和次国家空间依靠地域重构得到广泛开发,进而通过尺度政治得到有效整合。当这些非国家化空间具备尺度设计、景观条件、网状结构和"大事件"机遇等治理要件时,新国家空间得以产生。西方空间政治学前沿理论的整体性对于中国国家空间结构转型及其治理的借鉴价值在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增加超国家空间规划,兼顾次国家空间的不同地域特征,并将生态空间细分为"生物空间"和"非生物空间"。区域空间需要通过均衡治理来化解"结构化的不确定性"之困境,地方空间需要构建网络化治理结构以增强地方政府的"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翔 《政治学研究》2020,(2):116-119
2019年1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政治学研究》编委会2019年年会”在杭州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政治学研究》编委、《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学学科发展、中国政治学的学术共同体建构,以及《政治学研究》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6.
治理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事件。根据政府与各种组织和个人合作的层次及范围,可以将当前流行的治理理论划分为全球治理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和地方治理理论。对治理理论进行层次分析,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比较政治学发展可以分为"制度—行为主义"和"理论与方法自觉"两个时期。近年来,专业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研究刊物建设的长足发展和相关学术会议的不断召开,使得比较政治学出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然而,这当中也存在行业组织缺乏、原创性成果薄弱、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中国比较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亟须厘清议题、价值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比较政治学的议题设置应以国家治理为核心,并在与其相关的具体问题领域上逐步展开;其次,在价值定位上,中国比较政治学界要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超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极化争论;最后,在方法创新上,中国比较政治研究要致力于具体方法创新、文献学建设和指数化等内容。总之,比较政治研究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水平与目前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影响力已不相符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内涵性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中,当前我国比较政治学界整体处于"失语"状态。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既要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提供智力支持,即需要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美、苏两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现实教益。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政治学者大胆扬弃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话语体系中理论品位,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进行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建构话语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7年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即一般民主与协商民主问题、制度主义与制度变迁问题、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潮问题、政党理论与政党制度问题、政治发展与治理问题、政治学学科及其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苗贵安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分析"一文指出,从政治学意义上说,政治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同步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党内法规研究引起了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党内法规研究多集中于党史党建、法学、马列、科社等领域。研究论题主要包括"党内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党法"概念合理性的争论,党内法规的法律性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研究,以及党内法规体系构建与执行等方面。党内法规研究存在理论视角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深等问题。因此,需要丰富理论视角,运用跨学科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拓展深化研究内容来提升党内法规研究品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步于"追踪-回应"西方理论前沿的学习模式,但时代的变迁及西方主流理论固有缺陷的日益显现,也需要中国政治学系统确立起学术自主、文化自觉和致用自觉。为了解决中国理论的建构度与话语权同中国实践的治理绩效与理论需求不尽匹配的矛盾,系统反思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政治学在议题设定、概念与研究范式运用、思维方式与价值导向等方面的"西方化"倾向,进而追溯西方主流理论"逻辑在先"的思维定式、"历史终结"的政治正确教条、学术繁荣与致用导向彼此疏离的深层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将政治发展普遍规律从其单一西方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认识论前提下,激活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之源,唤回中国政治学的致用之魂,将助推中国政治学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本土化境界,为实现其学术繁荣、话语自立与服务实践功能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两岸政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上旬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两岸政治学发展、大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台湾地区的民主转型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的政治学研究相对集中于8个方面,而且出现了一批新观点,这8个方面包括:民主问题、国家问题、政党政治问题、公民社会和公民资格问题、政治参与问题、政治哲学问题、新制度主义问题和治理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除了民主、国家和政党问题以外,政治学研究的传统主题在继续沉寂,而对新兴主题的研究则继续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不少学者热衷于介绍和研究西方昙花一现的政治理论,自去年以来,这种追风的现象已经趋冷。2010年的政治学研究主要关注了国家理论、政党理论、政治思潮、民主问题、政治学学科和方法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进一步向传统的研究主题回归,进一步趋向理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的变革时期,这一过程中,政府不断向社会放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政府权威与公信力受到影响,如何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再造政治信任、重塑政治合法性,成为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就职宣誓,作为一种政治权力合法性象征的外在仪式,备受古今中外统治者的推崇。通过对中西方就职宣誓的演变进行历史梳理,并作出比较,从政治学角度对就职宣誓进行解读并提炼出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价值,通过系统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就职宣誓制度及其配套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内涵,而且对推进国家有效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的政治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与公民理论、民主理论、政治思想、政体理论、政治学学科和方法论五个方面.对政治学方法论研究的特别关注是今年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这显示了学者们对政治学学科身份的逐步自觉.  相似文献   

18.
治理类型的多样性演化与比较——求索国家治理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雷振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40-49,124
作为学术讨论和实践理念中的时髦词汇,"治理"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焦点,而在此过程中其基本内涵却变得愈加模糊,这构成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潜在障碍。本文基于对实践中差异明显的治理类型的理论推演和比较,避免陷入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下概念界定的纷争,借力类型学分析作为理论探索的切入点进而呈现治理的学术脉络及治理知识的内在秩序。展现善治、全球治理、多层次治理、互动治理、元治理与智性治理等主要治理类型的形成传播过程、理论假设、实践特点与现实影响,并通过分析各类型所隐现的"治理失灵",从而客观认识治理的适应性局限,指出每一种治理类型不意味着要对其他治理模式的吞噬,其本质和共性均在包容共存的态势下求索国家治理能力和效能提升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为定位中国国家治理战略选择的着力点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政治学所具有的解释的、反思的特征对各国差异化治理模式的未来研究图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理论探讨》2020,(2):F0002-F0002
曹海军,教授,1975年生,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东北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民政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理论、社会治理和网络社会治理、城市与社区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新的政治实践,需要构建政治学话语来总结新经验、供给新知识、产生新理论、推动新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政治学在带来新概念、新话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出了仍需反思和解决的本土化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建话语体系是推动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和科学化的需要。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拒斥西方政治学话语,而是要立足中国的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民族国家建构和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政治实践,着力增强中国政治学自身的概念传播力、知识创造力、理论创新力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