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新 《理论探讨》2006,4(2):40-43
需要是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概念,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人作为“类”的社会性。人的活动是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途径,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持久力量,这样,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之间就构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不断满足而得以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应注重在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展现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价值,要通过社会机体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并将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激励中的几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但是,在情感激励中,我们必须准确、恰如其份地掌握“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1)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从较低阶段不断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从片面的、畸形的、封闭的状态不断走向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与自然愈加和谐、人的需求愈加多样性的过程。社会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这种不断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自由联合体"的最高追求,同时是顺应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面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的历程中秉持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目标。鞭策着历代共产党人砥砺自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以人的方式不断追求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从而使生活成为人之为人的特有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价值诉求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淑梅 《学理论》2010,(1):181-182
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而这种永不停息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生机和活力,则来自人本身内在的创新动力。这种创新动力体现和物化于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认知之上。没有这种创新动力,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和认知就会停止不前,人本身的发展也就会停滞不前。因此,要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在不断激发人的创新动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拒绝句号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完美的句号才会在前方等待你。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6)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晓芳 《学理论》2012,(11):32-33
当代哲学的主体形态是人学,就人本主义层面来说,人学就是对人生存意义的考察和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就终极关怀层面来说,人学是对人的生死、信仰、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询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人学立足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研究的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人,因而人的存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迅猛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成了学者们不断探究的热点话题。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并推动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两者之间存在排斥性和非同步性特点,从而滋生了价值观扭曲、人的异化以及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探寻人的现代化的有效实现途径,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协调推进,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李雯 《理论探索》2004,(3):65-6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还要正确处理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各种相互关系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7)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目的。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具有内在的自由和创新性,代表着人对自然的超越。正是通过文化创造,人不断摆脱和超越自身的自然性、动物性,不断创造着自身,发展着自身。文化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并指引着人通往自由之路。对文化发展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文化发展的水平,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推动文化的发展,就是推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在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因而,其内涵应在各种关系中来揭示。以人为本具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同代人来讲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代际人来讲就是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就是既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积极创造人们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注重社会公正,不断实现人们的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它既包括维…  相似文献   

14.
以“学”促和谐。要实现“和谐”,干部职工必须具备一定素质,明事理,辨是非,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既有立身之本,又懂处事之道,更怀包容之心。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学先进理论、科学知识、政策法规、业务技能、艺术方法等等。社会在不断进步、环境在不断改变、设备在不断更新、改革在不断深化,学习方能提高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自我,消除精神智障。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设备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管”促和谐。企业职工要和睦相处,步调一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其作用不断加大.企业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才能,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建立和应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5)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在一生中会不断地追求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人的行为动机有五种调控方式,即无调控、外部调控、内摄调控、认同调控、整合调控和内部调控,它们形成一个连续体。从无调控到内部调控,个体的自主性、归属感、胜任感不断增强,相应地,个体实施相关行为的持续时间也不断加长。研究表明,当人的上述三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的整合性动机和内部动机更容易得到激发。教育者可以借鉴自我决定论的研究成果,培养受教育者的整合性调控动机和内在动机,使受教育者自愿地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和标准整合与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并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特殊,就是"敬重",它是康德唯一承认地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情感。是由纯粹实践理性指导,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其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人不会完全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而道德情感此时在人的主观上就起到了一个动机性的作用,促使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法则相符。敬重本身作为一种情感,属于现象界,但是其对象是属于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道德情感虽然会抑制人的感性部分,但同时也会使人意识到道德法则的威严和崇高,从而唤起了人的最高使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向着崇高迈进,人性不断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郝丽 《理论视野》2012,(9):76-77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创造性人才的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最终成为现实。一般认为,所谓创造性人才,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前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途径和方法,是具有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城市精神是城镇化中的灵魂,塑造引领城市和人发展的城市精神是完善城镇化健康机理的表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城市精神作为城市躯体中的灵魂,不断在人类的认知判断、价值判断、审美判断的实践活动中深深地烙上人的情感符号、精神特质、文化样式。同时,城市精神又以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理性演变过程中所凝练的生命特质以其深刻性、确当性和生动性塑造人的灵魂。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城市价值主体不断从城市精神这个价值客体中汲取人们所需要的价值元素,城市精神也在城市文脉特有的语境里不断增强历史的厚重感,鲜明的时代感,真、善、美的交融感,其良性互动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婷婷 《学理论》2012,(24):130-131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在特定时期内对其文化的理解、认知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不断地改进方法,继续前进。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被先进的中国人引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自觉而强烈的搅动,这个过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此间文化自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