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社会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思想家不懈追求的理想,明末大儒刘宗周亦不例外.本文以刘宗周的道德理想主义为契入点探讨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小康,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小康,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难圆的小康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成现实。二十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业绩。  相似文献   

3.
和谐、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对此也有过诸多论述、构想和追求,提出过各种理想社会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体制、机制上的困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既要立足国情,又要着眼长远,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凝聚民心,增强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和谐是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谐是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和谐是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生活。因此,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以及未来,都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希望,而把这种信念付诸实践就是一种追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追求,这种追求是同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活充满着乐趣,生机勃勃,就好像蜡烛一样,从顶燃烧到底,一生都是光明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他就不懂得人生的意义,也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只能在混沌状态中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从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相似文献   

6.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一个人必然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有生活方面的,有职业方面的,有道德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这种不同的追求,便构成了不同内容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家庭理想,社会理想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浑浑噩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好似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7.
曹文君 《党史文苑》2008,(12):50-52
“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和谐”是思想家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谐”是政治家追求的理想统治;“和谐”是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生活。因此,对“和谐”的追求在今天以及未来,都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1):31-3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原始社务外,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脚步,人们也一直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中国古代,阿渊明就曾在《桃花源记》里,构想了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纷争、没有战乱的社会;近代的康有为写下了《大同书》,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庭、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到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同样幻想着人类理想天国的出现,甚至还进行过诸如建立“鸟托邦”的试验。但是无论中外,人们所有的这些幻想和努力最终都归于湮灭。出现这样的结果,乃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陶源明、康有为,还是西方的莫尔、圣西门,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更不可能找到人类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破解这样的难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肩上。  相似文献   

9.
一、“大同主义”与平均主义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争取公平、和谐、富裕、自由的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开始并一直进行着“消灭所有一切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探索。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纷繁多彩的理想蓝图。“有的是所谓‘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有的是所谓异端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的实际上是使‘财产普遍化’的平均主义思想,更有的类似近代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些理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最初的“科学研究纲领”。“大同”理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观念的集大成者,它与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理想境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理想社会,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则是在活用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赋予时代内涵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是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末发展目标的新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中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在神州大地掀起了奔小康的热潮。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量化评估看,我国已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  相似文献   

12.
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理想信念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统一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不单是对执政党的要求,更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需要。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和信念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二者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刘京花  刘京娟 《党史博采》2009,(4):33-33,44
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理想信念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统一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不单是对执政党的要求,更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需要.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和信念都是主体最高的价值追求,二者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姜丽红 《理论文萃》2006,(2):58-62,64
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作为有限的社会存在无法独自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为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人间善的生活。”①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某些人性弱点的暴露把“追求人间善”这种政治应有之意掩盖甚至扭曲了。世俗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这种追求不可能明朗清晰的呈现,于是,它渐渐地被人们疏忽或者遗忘了。而在另一种被纯净了的社会中,这种政治的追求被完整地凸显出来,这种纯净的社会就是历代思想家们作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所描述的“乌托邦”,透过这种纯净没有杂质的社会,我们更能透析政治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尤以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本文就试图以此为例,探析一下在政治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1 .传统的个人利益观1.1西方传统社会的利益观。西方古代社会的思想家们很早就接触到利益问题。亚里士多德指出 :“凡是能顾全共同利益的政体 ,都是按照绝对公正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因而这样的政体就是正当的。”① 但近代以来 ,在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 ,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强调利己主义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准则。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利的“人们宁愿忘记丧父 ,也不愿失掉财产”② 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当代西方国家的利益观仍未跳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利益观的框架。1.2中国传统社会的利益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利益关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律师制度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作为一种法律现象 ,其产生不是随着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 ,古罗马很早就有了律师萌芽 ,而在古代中国 ,却始终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律师。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个人权利的追求、对抗式的诉讼等等都是律师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本文区别古代中国讼师和律师概念 ,比较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社会的诉讼制度 ,分析律师制度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韬  林经纬 《党建》2013,(6):22-25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就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契合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和追求的大同理想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处。 传统大同理想中闪耀的理想主义色彩,具有不因时代发展而褪色的永恒价值。没有什么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也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孕育未来。  相似文献   

18.
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描绘的一种诱人的社会理想。然而,中国人民经受的灾难、贫苦真是太多太重了,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朝代能实现真正的小康。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小康社会战略,到本世纪之交,已使中国人民基本上实现了从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历史性转变。可以预见,党的十六大将吹响全面建设殷实宽裕的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这也是历史赋予全党和全国人民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一位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又有着种种是非的人物。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曾经五度入狱,并且作为一名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语言学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的地位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金粉泪》是1934年陈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是古今思想家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人民的生活目标。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