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维度,《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文本变迁反映着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历史逻辑演进规律,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反映理论创新与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历史发展与现实实践的客观需要、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诉求。党的政治建设理论阐释与现实实践,深刻体现出党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对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自我净化进程、改进自我纠错机制、主动提高自我革新能力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逻辑、优势和方法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主政治建设滞后论"等各种错误思潮,从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时代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逻辑与执政逻辑的辩证统一,又蕴含着党的领导规律与建设规律的辩证统一,其本身作为一项动态性、综合性、过程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协同进行。要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指向,在于彰显党的政治性质、明晰党的政治逻辑、丰盈党的政治底气。  相似文献   

4.
新自由主义公民文化是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美国"政治正确"原则的标准。新自由主义公民文化的秘密在于使金融资本的特殊逻辑消失于公民文化的一般抽象逻辑之中。当金融资本积累顺利时,自由主义公民文化可比较容易地确立自身的文化领导权,否则就会成为金融资本的负担而被抛弃,从而导致政治气候变迁。特朗普的新民粹主义是美国政治气候变迁的表象,其深层原因是金融资本逻辑对新自由主义公民文化逻辑的支配、解构和破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应该说有它自身的逻辑起点和变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和发展的"五大来源",全面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缘起,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和政治发展轨迹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晓中 《求实》2001,(2):42-43
静态政治决策作为动态政治决策的最终产物 ,从形态到内容 ,从体系到规律 ,都发生了变化。它是政治主体的公务要求、社会政治规则和社会公共规范。其决策体系的基本构成是指示、政策、法律。它受到自身固有规律的支配。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推进党的其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扎实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一、胜利完成历史使命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转变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为认识人和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规律提供独到的理论视角。思想政治工作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逻辑起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诸多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继续焕发活力,同时又有诸多传统文化因素保持不变。造成这种"变"与"不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动力机制是什么?基于政治文化变迁的一般理论,结合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审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方式需要注意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进步时间观、循环时间观、多元时间观等多重时间观的叠合问题;二是政治倾向、经济倾向、意识形态倾向等多重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特定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辩证关系的深入考察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这一重大战略要求,既是从党的建设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又是面向新时代对党的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入揭示,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党的政治属性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特政治功能的本质体现;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完成新时代党执政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引领新时代中焕发党的建设新气象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从本质上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作为研究对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立足的根本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结构序列看,它的研究中心和侧重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本质、特征、生成根源、形态结构、评价和实现等。其研究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价值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实现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有其固有的规律,具有治党治国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的原则,体现民主的原则,运用物质利益的原则;文章概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种方法——系统包容法、链条式教育法、融合式教育法、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法。  相似文献   

15.
“政党领导”(或谓“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问题,它既不是无足轻重的简单教条,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意识形态说教,探讨“政党领导”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变迁的重要方式与应有内容。中国共产党“政党领导”的合法性、稳定性和成效是由其独特的群众路线所界定、规范和实现的,不理解群众路线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地位和方式。本文以“政党领导”及其与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为视角,由此审视中国政治的独特逻辑。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是其重构理性的基础,它以其独特性实现了对主体交往行为规律和语言逻辑结构的跨学科研究,为分析主体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活动。从普遍语用学的视域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资质。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其内涵上,人民至上政治理念具有理论、价值、文化、历史和实践五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时代呈现。从价值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价值诉求的时代传承。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发展。从文化逻辑看,它是优秀传统民本性政治思想的时代彰显。从实践逻辑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从本质上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作为研究对象,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立足的根本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结构序列看,它的研究中心和侧重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本质、特征、生成根源、形态结构、评价和实现等。其研究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价值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实现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分析产业扶贫政策的变迁历程,会发现,产业扶贫政策在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双重挤压,导致目标偏移;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对市场逻辑、公司逻辑冲击,造成发展错位;政治逻辑、行政逻辑主导产业发展,导致产业趋同;市场逻辑、公司逻辑弱化,造成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产业振兴政策效率的策略与路径包括: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聚焦人力资源潜力与农业生态潜力提升;重视创新驱动实现生态农业转型;强化制度、组织和技术协同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历了"兴--衰--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它并不完全与当代中国法制发展的兴衰同步,而有其自身规律.在某种程度上,现阶段中国重建人民陪审员制度更多的是从建立人民司法的政治大局考虑的,正像解放初期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为了打破旧的司法人员对审判的垄断一样,在新时期强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兴的政治意义远远要大于解决诉累的意义.本文以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变迁为视角,探索制约这种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