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第59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是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在刑事审判实践中,对这一法律规定理解不尽相同,执行起来也大有出入。笔者结合对某县法院审理20件刑事案件的判决书适用刑法第59条第2款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归纳分析,对此法条的适用试抒管见。  相似文献   

2.
贪污贿赂案件缺席审判程序的构建是否正当且其限度何在,是在应用它之前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基于词源学的分析,正当性包含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含义。从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关系出发,可知贪污贿赂案件缺席审判程序的构建因具有必要性和效益性而具有合理性。从法律位阶的关系考量,并结合宪法的比例原则,可知贪污贿赂案件缺席审判程序因没有违背《宪法》对权利保障的要求而具有合法性,因而是正当的。不过,结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宪法》对权利保障的要求,应从适用的案由、主体、程序和救济方式等方面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3.
山谷的起点     
侥幸心理.是一切贪污贿赂犯罪分子的共同心理。近些年,党和政府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这类犯罪活动却有增无减。为何前车之覆,不能成为后车之鉴?通过对大量犯罪事实的分析,特别是从一些犯罪分子的供述中发现.某些人总是把偶然的原因当经验,并幻想,这偶然的原因会使他们获得成功。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才驱使他们想入非非.胆大妄为,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往往受到侵犯。对刑事被害人的控诉有的不予立案,有的不通知其参加法庭诉讼,有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被理睬,有的申诉无保证,有的接不到有关的法律文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司法工作人员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所致,其次是司法解释跟不上新形势发展所致。为了切实维护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笔者特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问题提如下建议: 一、被害人是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直接受害人,一般对案件的经过、事实了解得很具体,在一些案件中,他与犯罪分子直接接触过,连犯罪分子的姓名都知道,抑或不知道犯罪分子的姓名,但一般知道犯罪分子的特征。所以认真听取他的陈述,还可以判断侦查工作的范围和确定侦查活动的方向。但刑事诉讼法第70条仅规定“询问被害人,适用本节各条规定”。一名话就过去了,很不具体,又不便操作。应当根据被害人在揭露犯罪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情况,重新调整刑事诉讼法第2章各条的排列顺序,并完善补充第70条内容,使其便于适用,又能避被害人仅是证人之嫌。二、鉴于被害人与案件的结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被害人与办案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各种情形,如果适用回避,既使办案人员比较超脱,又能消除被害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22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贪污是共同犯罪案件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其定性也有特殊性。近几年贪污犯罪日趋复杂,共同贪污案件增长的幅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共同贪污犯罪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犯罪分子罚当其罪,稳、准、狠地打击遏制这类犯罪。  相似文献   

6.
简析贪污贿赂案件证据的认定和使用罗启,周玉军一、贪污贿赂案件证据的特点1、多数案件的被告人拒不供认或串供。这类犯罪是特殊主体所为。绝大多数被告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政策、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一些人还担任领导职务,反侦查能力强。在...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对于“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情节恶劣的,或者对检举、揭发、拘留犯罪分子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行凶伤害的”,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故意伤害罪在司法实践中是一种多发性刑事案件,从1987年至1990年,这类案件每年均占公安机关立案案件总数的1.5%以上。因而,对木罪“情节恶劣”的正确理解在司法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对于故意重伤行为情节恶劣的具体内容,从《决定》颁布以来,刑法学界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情节恶劣是指“动机卑劣,手段残酷,实施重伤行为,造成严重伤残后果的;重伤多人的;重大伤害的累犯;重大伤害共同犯  相似文献   

8.
2016年4月18日,两高发布《关于办理贪污贿赂案件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其对贪污贿赂案件的认定标准与惩罚体制规定做出了若干改变。然而由于社会特征的多样性,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影响下的案件侦查仍旧十分困难。因此,在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和法律适用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解释》的充分解读,根据新型的认定标准,提出案件侦查的新要求,科学、高效地开展侦查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年轻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思厚 《理论前沿》2004,(21):25-26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透露,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7331人,占全年38022人的19.28%;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渎职案件2820人,占全年9677人的29.14%。这组数据表明,领导干部的腐败年龄正在趋向年轻化。那么,干部犯罪年轻化的症结在哪里?是  相似文献   

10.
在审理各类刑事案件时,一个重要关键是掌握有力度的证据。为使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保护社会,使之净化、稳定,侦查、检察工作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最重要的则是深入细致及时地收集,审查证据,但现实中往往有部分案件已到诉讼阶段,仍缺少确凿而有力度的证据。本文试图就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证据问题,谈谈改进的方法与对策。 一、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第四条规定:办理刑事案件,必须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施行以来,庭审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给检察机关自侦办案带来的考验,努力做到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不减,办理贪污贿赂案件的质量上升。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楼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学界有人认为或者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责任的规定,或者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的公平责任规定,或者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理论来处理。但这些制度或理论有其内在规定性,都不能成为高楼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案件处理的依据,类似的案件不能在我国现行侵权法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刑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案件,查出了犯罪分子,却不能使其归案,致使其长期逍遥法外,继续危害社会。因此,研究逃犯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及时有力的查缉对策是刑侦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全国有相当数量的通缉案犯、负案在逃犯和批准逮捕、刑事拘留、批准劳教、收审而逃跑的犯罪分子以及从看守关押场所脱逃的犯罪分子,仍在社会上继续作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各类逃犯九万余名,这些逃犯严重危害着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成因 1、流动人口的增加为逃犯提供了掩体  相似文献   

14.
谈谈输血感染案件中血站的法律责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治病救命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致病的一个渠道.近年来,因输血感染丙肝、乙肝.艾滋病毒等疾病的医疗事件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受害的患者因此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得到法律救济的案件也不断发生.法律部门对这类案件如何处理有较大的分歧.多数人认为,应运用《民法通则》对受害者承担民事责任:医疗机构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责任;医疗机构没有过错的,血站有过错的,由血站承担民事责任;医疗机构和血站都没有过错的,则由血站承担公平责任(参见梁慧星《输血感染案的法律适用》,载1998年9月28日《人民法院报》.《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文集》,390页,法律出版社,1997).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仅就血站在输血感染案件中的法律问题略述成见,以求得对现行法律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5.
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是一种极为丑恶的社会现象.它涣散党心民心,毒化社会风气,危害经济建设,破坏团结安定,是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大敌.应当看到,我们国家公务人员中的大多数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但也确有少数人贪污腐败,而且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极大地损害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扎扎实实地推进党风和廉政建设,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1979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罪案只有703件,其中大案(数额在万元以上的)只有7件,到1982年竟猛增到29500多件,其中大案增至2682件;1989年达到58900多件,其中大案13000多件;1992年立案数61424件,其中大案25572件;今年1-8月共受理33995件,立案侦查16666件,其中10万元以上的558件.50万元-100万元的36件,100万元以上的32件.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贪污贿赂案件,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党政机关干部参与贪污贿赂犯罪的人员不断增多.据统计,全国参与贪污贿赂犯罪并已立案侦查的县处级以上干部,1986年有639人,1988年有194人,1990年有1172人,1992年有571人,今年1-8月有267人.从1988年到今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中,发生在党政机关干部中的近25000人.  相似文献   

16.
加害人不明的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案件自重庆“烟灰缸案”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该规范对此类案件的解决仅提供了原则性的思路,且其在司法适用中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对此类案件的争议还未真正平息.在肯定该规范实质贡献的前提下,阐述该规范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并试图从可能侵权人的确定、举证责任和执行问题等角度出发,为破解该规范在司法适用中的难题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流窜犯罪是以犯罪为目的的,跨市县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深入剖析流窜犯罪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探索、掌握流窜犯罪的规律,研究对策,对症下药,进行治理。在此,笔者仅从办案调查中所获的流窜盗窃案件的资料分析当前流窜盗窃案件的特点,主要有下列五点:  相似文献   

18.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会议精神,新一轮的立法工作把反腐败国家立法列于优先地位。《刑法修正案(九)》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加强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处罚力度,并从多个方面对贪污贿赂犯罪标准进行重构。然而,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构成规范化、量刑不合理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法,建立有效的贪腐犯罪惩治体系。  相似文献   

19.
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要求检察机关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侦查人员来从事职务犯罪侦查业务.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也应当根据反贪和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检察侦查人员的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20.
易地审讯贪污贿赂案犯,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贪污贿赂案件时,为了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查清案件的事实真象,获取客观真实的口供,而依法将逮捕、拘留的被告人转移到外地看守所关押审讯的一种讯问对策。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在反贪污贿赂斗争中,针对一部分贪污贿赂案犯在当地难以突破审讯的客观情况,为排除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干扰,果断采用易地审讯对策,把一些“棘手”的重大、特大贪污贿赂案犯羁押到外地看守所审讯,从而避免了审讯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僵局,使侦审工作“柳暗花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