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陈奉林 《当代亚太》2007,(12):28-34
东亚地区有着独特的国际关系秩序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必须建立共同的思想、精神纽带.东亚地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文化的根源,没有文化上的共识就不会有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因此,从大文化的角度确立和平、合作与和睦的国际关系新形态,是推进东亚合作进程的关键.在当今高度技术化的时代,东亚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合作与和平思想,是义、利、理的统一,对东亚的和平发展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功效,具有积极意义与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亚意识与东亚秩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清算意识"还很缺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将在东亚长期存在.因此,可以预见,东亚意识的社会化将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新的东亚社会秩序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个高度认同,以中日关系、东北亚和东南亚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东亚社会秩序将会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以“和平宪法”为主旨和基石、遵守“专守防卫”、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和“无核三原则”,是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法律保障 ,是维护东亚力量平衡的基本前提。随着日本向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战略目标的推进 ,日本将对自己的防卫政策做重大调整。日本是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 ,还是快步迈向军事大国 ?这决定着日本和东亚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刘胜湘 《当代亚太》2007,18(10):18-27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中日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来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三种状态:对抗关系、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东亚也会相应建构为三种不同的状态:互为敌人的对抗状态、互为对手的竞争状态和互为伙伴的合作状态.由于未来中日之间占主导地位的是竞争关系,东亚安全的主流是竞争结构,只有在竞争中加强中日合作,减少对抗,东亚才有可能摆脱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目标,应当是融入东亚,使中国成为东亚的中国,而不是让东亚成为中国的东亚,这样才能保证和平发展道路的实现.中国必须树立新的地区秩序现和地区价值观,才能培育东亚认同,真正实现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杨丹志 《当代亚太》2007,(10):62-64
2007年10月11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当代亚太》杂志社和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和谐世界理论与东亚合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就和谐世界理念的形成及理论建构的基础,和谐东亚构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和谐东亚构建进程中中国的战略选择等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区域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和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进程,这一进程起步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重新审视、追溯东亚区域文化的源流,寻求东亚区域各国的文化共性,对于促进东亚区域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日本茶道为例,探讨东亚和谐思想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的中国地缘外交中,处于首要地位的应该是东南亚外交.只有中国和东南亚整体关系达到高度稳定和高度互信的状态,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今天,内政中有外交,外交中有内政的观点已为世人所公认,而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内政和外交的边界更加模糊化.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大国合作趋势,有可能使东南亚的大国平衡战略失去效用,中国应该积极地推动大国关系与东南亚关系的和谐双赢.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东亚大国和东南亚之间只有建立完全平等、互不从属基础上的合作,才能使东亚一体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宣告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性一体化阶段.中国台湾由此获得参与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途径,东亚制度性一体化遂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新因素.文章通过对两岸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情况,以及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探讨了东亚制度性一体化视角下两岸关系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两岸在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的地位悬殊,中国大陆居于中心,而中国台湾处于边缘,东亚制度性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将增强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主动性,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中、美在东亚的博弈是影响东亚制度性一体化中两岸关系的深层原因;未来以两岸制度性一体化为中介,两岸经济一体化、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两岸关系发展三者之间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核心地区。随着东亚制度化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东亚战略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东亚战略的得失,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东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通过与地区内各国达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建设性合作,为中国地区战略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应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全面推进东亚合作,确立基于开放地区主义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当代中国外交文化的先进性内涵.推动东亚政治合作是面向21世纪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事关东亚能否崛起为世界重要一极.中国在东亚的多边主义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东亚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东亚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但对"高政治"领域的合作却畏首畏尾,显得比较缓慢和迟钝.其实,东亚国家在战后初期就存在着大国主导"高政治"领域合作的空间.东亚虽然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战后各主要国家也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但是政治上的作用却未能很好发挥出来.相反,东亚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轻易得手和随意操纵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政治合作意愿淡薄,直接导致了东亚大国政治上的分散化和政治问题的频繁发生,进而也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日关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应该机制化,这是东亚"高政治"合作的重要起点,而中国应该成为该机制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代韩国》2005,(2):6
由中、韩、日三国学者和教师历经三年共同编篡、面向三国青年学生的近现代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日前在中、韩、日三国同时出版。继韩国、日本举办该书的新闻发布会后,由本书的中文版编写和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文版首发式”于2005于6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宣部、中共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东亚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中、韩、日三国的近代历史为叙述对象,…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文化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东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交汇和融合.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东亚地区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崛起与文化交流发展的高潮,而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东亚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友谊日益增长的基础,和平交流与双向互动是中国与东亚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特点.当代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和机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点,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14.
江瑞平,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58年,河北邯郸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外交部东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和平与发展战略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经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日经济关系、东亚经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15.
"10+3"框架与中日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出现的东亚地区合作趋势符合中国和所有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推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两国的东亚政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乃至矛盾.如何发展共性、求同存异、化解矛盾,是我国对日政策和中日关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东亚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或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又具有双向互动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对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各具特色的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也不可轻视。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观念,继承发展东亚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增强东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将为21世纪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特征与东亚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东亚区域内持续的稳定、和平与繁荣,既是21世纪国际.安全研究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东亚安全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何发挥中国学者在东亚安全领域内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借用已有的以"欧洲经验"或者"北美经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在以这些已有的理论为分析工具和参照物的同时,建立新的"研究计划",利用东亚安全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特点",测试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唯如此,才能真正在东亚安全研究中创新,才能有效地发展出既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政策、又能提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本刊拟于2007年10月中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和谐世界理念与东亚合作”小型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国内学者诚征会议论文。论文要求紧扣“和谐世界理念与东亚合作”的主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语言流畅。文章以8000~10000字为宜。其他具体要求可参考本刊的约稿通知。有意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请于6月30日之前将拟撰写文章的题目、提纲以及个人学术简介通过电子邮件传至本刊信箱(bjb-yts@cass.org.cn),并请注明会议征稿。经过初选后,本刊会在7月15日前与相关作者联系文章撰写事宜。对于最终入选论文,本刊将支付1…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潘忠岐 《美国研究》2003,17(3):52-64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及其后续发展彰显了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背离,国际多边主义与美国单边主义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和"新帝国"论的倡导者主张美国应该通过追求超强实力实现国家安全和世界稳定,应该采取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实现并维持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应该通过追求国家绝对安全和相对收益为未来世界制定秩序.它忽视了实力上升并不必然带来安全相应增加的历史新现实,而演绎的只是一个现代神话.未来的世界和平,只能是"多边协调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