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详细分析三种历史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各自与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明 《唯实》2012,(2):29-32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启蒙理性、控制自然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异化消费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启蒙理性虽然以其知识性系统破除了宗教神话,但却又走向它的反面;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保护的只是资产阶级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化消费则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价值观方面坚持捍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给予其全新的阐释。文章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新版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 ,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为此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这既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又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任俊华 《新视野》2005,67(6):56-57
文章分析了儒家生态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和现代价值,认为儒家生态和谐观是一种仁爱型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它同西方传统的功利型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有重大的理论差别,是现代生态哲学健康发展的历史养分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观的扬弃;是在发展中相对“以物为本”、“物化”、“人的异化”提出的,是在实践中提出的具有矫正性的观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还强调,在发展中人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人为本做出富于时代性的哲学解读.首先要将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然后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中汲取更多营养,将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人作为出发点,扩展仁爱之心,至于世界万物"这样在以人为本原有的"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政治学内涵基础上,赋予以人为本一重道德内涵,强调关爱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重内涵互相补充,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使这一理念更加完善,也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生态问题持续恶化,不是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政策引导的匮乏,而是缺乏有效地将规范和知识内化为公民修养和信念的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情景体验、互动参与、慎思反省和伙伴襄助等形式,激发公民的主动精神,使公民成为真正的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公民环境道德教育评估不能仅仅从形式化的汇报、总结进行审查,更加需要对公民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行为开展体系化的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析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借助分析哲学的概念、逻辑分析等思维和方法,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概念、命题.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思想之间的交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精确性,更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另一方面,分析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生态危机所关注的焦点最终应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自身范畴的问题。生态破坏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生态环境的走向,取决于人类整体在生态破坏与生态改善之间所作出的集体决策,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在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董彪  张茂钰 《求实》2017,(4):4-12
生态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从人学的视阈来看,生态危机源自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客观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二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利用,导致了资本对人和生态的双重掠夺。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祥金 《理论学刊》2005,42(4):62-65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根源或理论基础上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确认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是一切问题研究最基本的前提和出发点。文章论证了实践思维方式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总体性方法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整体性世界观决定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有整体性,而且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肯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熊玲 《理论导报》2010,(3):31-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有助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缓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建立整体有机论和协同论,也有助于弥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不足。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应该成为完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吴玉敏 《求实》2005,4(7):34-3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等重要观点是其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个思想的成立是基于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正确评价和对其全部理论的整体把握,有必要作出深入分析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9.
林娅  王多吉 《新视野》2006,1(3):9-11
从时代问题与哲学反思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命题不仅成为一个哲学问题,而且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进程的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命题进行追问和反思,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发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得不开始进行反思。反思中产生了两种主要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这两种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一直处于争论状态。笔者认为,只有汲取二者的合理思想,使其达成一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