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欧阳亮 《检察风云》2006,(14):66-67
1978年1月张爱玲发表《色,戒》后,很快就有人指出,这部小说是以孤岛时期的一桩刺杀案为原型的。虽然张爱玲随即写了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辩白,表示小说中的“王佳芝”和“易先生”并非上海滩的郑苹如、丁默村,但这两段故事是如此相似,使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很容易联想起二十世纪40年代初的那招“美人计”。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生活》2011,(5):6-8
百亿资产、4位太太、17个子女以及30%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大亨的澳门人…… 由于上述不可复制的元素,自2011年年初以来,澳门赌王何鸿棠的分家风波就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 出生在1921年的何鸿棠和张爱玲是同年生人。张爱玲一辈子都在写宿命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傅雷和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评议文本为考察对象。张爱玲的文本多次被海内外名家品评,傅雷的古典悲剧理念与张氏的世俗化倾向和个性主义精神的冲突、胡兰成对张氏文本思想复杂性的分析和陈述,在张爱玲研究史上都颇具启发性。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创造性的转化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让荒原意识浸润其中,形成其独特的灵魂.本文主要从张爱玲荒原意识成因及荒原意识的表现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自己54年的风雨人生历程中,有着25年人民代表生涯,这是让张爱玲颇为自豪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自 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重新掀起张爱玲热以来 ,大量研究张爱玲的生平思想、作品意蕴、美学追求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然而 ,对于反讽这一重要的创作特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代的反讽学者认为反讽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 ,它的意义是由基本的文学修辞手段———说反话 ,到对人类的矛盾对立生存状况的哲学反思而不断丰富 ,不断拓展的。其中反讽更是小说的基本创作原则 ,H·R姚斯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其最高成就都是反讽性的作品”。〔1〕张的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都使用了大量的反讽 ,因…  相似文献   

7.
文人笺纸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2,(17):86-89
张爱玲说到30年前旧上海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表现在描写世态人情、写实性、结构散漫性、全知视角、含蓄笔法和通俗性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村、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9.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籽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籽壳。” ——张爱玲语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将《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是当时文坛中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与相异以及其内在原因方面进行探讨,来品味这曲人性苍凉的哀歌。  相似文献   

1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概念,张爱玲则从京戏间离处理方法与技巧里提炼出"洋人看京戏"的小说审美理论。外行看热闹,洋人看京戏始终与京戏"隔"着一层,但他也自得其乐;内行看门道,行家看京戏与京戏"不隔",他看到京戏唱念做打功夫及文化底蕴,心领神会。张爱玲认为艺术家要具备洋人看京戏与行家看京戏"隔"与"不隔"两种视角,既能站在生活之内看人生,也能站在生活之外看人间。通过"隔"与"不隔",艺术家在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便于读者思考人生与人性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间离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源自她新旧兼容、中西并蓄的叙事方式,直接受到《红楼梦》和毛姆小说的影响。在她笔下,物质世界的华丽与精神世界的荒凉,对高潮的预示和闪避,以及虚实相间的场面处理,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吕丽 《法学研究》2002,(6):133-149
故事即旧事 ,是本朝或先王的已行之事。在汉魏晋三代 ,国家遇有重大之事时多援引故事以寻求经典依据。晋时还将典型故事修定汇编 ,与律令并行 ,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近代学者们对故事的认识颇有分歧。本文运用大量史料 ,辨别分析 ,论证汉魏晋故事的性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规律 ,揭示故事与品式章程、制诏、律令的辩证关系 ,明确故事与例、比之间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名叫婧的姑娘亲身经历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情节并不曲折,但是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过去发生过,现在仍在发生。今后还会不断地发生。因此。我们是否应谖认真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让我们通过婧的口述。来解读这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裁判者的内心世界:事实认定的故事模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宁顿和黑斯蒂提出的故事模型理论认为,围绕着“过去发生了什么”,当事人双方会形成不同的论证事实的故事版本,裁判者对故事版本的选择依赖于一系列符合心理规律的认知模式,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经实验证实的“故事模型”,而“故事模型”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我们对司法证明思维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顶峰之作,其主人公曹七巧因刻画得尖锐、深刻、彻底而成了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本文叙述了曹七巧因受封建宗法制度、婚姻观念的破坏、金钱占有欲的束缚、情欲的压抑,由一个麻油铺的活招牌逐步走向人生扭曲的深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色如何戒     
《色·戒》在大陆公映之前,被炒得沸沸扬扬,总结一下,无非三个卖点:一是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其中的"色",也就是片中大量的"床上戏",色本就是国人心中最为敏感的东西,虽然在大陆公映时被减镜头,但仍激起广大影迷一睹影片的欲望。二是影片原著是张爱玲,"最后一个  相似文献   

19.
捧给老百姓一颗心——一个司法检查员的故事□晋司这里讲述的,是山西省盂县仙人乡老百姓说给我们的故事。故事虽然平凡至极,却让老百姓称道不已。我们则从中看到一个光彩四射的人格,一个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海山,54岁,共产党员,市司法局副县级司...  相似文献   

20.
羽戈 《政府法制》2013,(11):27-27
从1942年起,胡适就开始收集世界各国关于怕老婆的故事、笑话和漫画、、他发现,中国有好几百个怕老婆的故事,日本却无一个;美国、英国、斯堪的纳维亚有好几百个怕老婆的故事,德国却无一个。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