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表达了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的批判,宣告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道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批判,阐释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理论;通过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否定私有财产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观——一种基于经典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既指出了资产阶级人权在促进资本主义文明方面所起的巨大进步作用,又指出了资产阶级人权基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而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只能是一种历史的权利。因此,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人权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本体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问题局限性的批判,将犹太人解放问题纳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以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为个案剖解了人类解放的三个基本前提一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  相似文献   

4.
黄帝荣 《求索》2010,(8):104-106
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分析和批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指明了一条现实道路和光明前景。即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论文,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政治解放)、基本路径(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依靠力量(作为精神力量的哲学和作为物质力量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从理论上讲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这两篇论文构成马克思基本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理论确证。阐明马克思这一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对于正确认识革命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现代性反思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现代性社会资本与劳动的“历史同构”出发,阐明了现实世界生成变化的劳动本体论,通过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批判“旧世界”,发现了基于自由劳动的“新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社会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新世界”出场的物质基础,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新世界”的出场提供了历史前提,“自由人联合体”取代“虚假的共同体”是“新世界”出场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把颠覆“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历史主体身份赋予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主体,将通过社会解放而逐步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马克思“新世界”思想对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小明 《传承》2011,(25):30-31,69
19世纪30至40年代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复杂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莱茵报》时期,德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马克思反思黑格尔哲学。在克罗茨纳赫,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找到了实现德国解放的哲学依据——市民决定国家;以及实现途径——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到巴黎之后,受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马克思发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主体——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胡芳 《青年论坛》2014,(1):61-67
马克思文化解放强调把人们的精神文化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思想实践维度的丰富性。该思想具有整体性逻辑:它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内容展开,以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揭示与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东方文化的认识转变为逻辑展现,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解放为实践手段,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化解放为应然归属。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又包含丰富的思想,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中,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阐释有些偏颇,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从而忽视了马克思政治解放的第二条路径即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确证了人的公民身份,主张人的公民权利。公民一方面具有参与国家生活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他又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合法倡导者。现当下,中国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需要实现从人民到公民的历史转变,回归马克思第二条政治解放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经过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后,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刘翠玉 《前沿》2009,(5):28-31
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论述,提出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大思想转变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不仅具体概述了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劳动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而且,指出人类解放与阶级斗争、国家、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论述了促进人类解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强调了人类解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应为促进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阐析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经典文本,《论犹太人问题》被认为是马克思解放政治学的理论起点。从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的过渡有三个不同的维度:从政治的解放到社会的解放;从抽象的个人的解放到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从观念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这三个维度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理论侧面,为理解马克思的解放政治学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超越主要地就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解放的政治构想。然而,政治解放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不经过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远大构想就难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历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因此,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马克思所述说的政治解放,彻底解决好宗教信仰问题、人权问题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和本真内涵,也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就在于它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彻底地颠覆了旧哲学先验理性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出发,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揭示了“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根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解放人。但是,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会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伦理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成果结晶的《资本论》,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对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症候进行了诊断,深刻揭示了资本增殖的逻辑及其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和人的生存状况的考察,将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熔铸于其理论研究中的"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当中:其中,哲学批判体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存在论关怀;政治经济学批判展现的是人类解放的认识论自觉;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则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实践论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真正实现了"三大批判"的理论统一,并将三者融入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探索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20.
将卢梭与马克思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一个重要问题,即重新考量"观念世界解放"与"现实世界解放"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确立文化批判在现代社会解放寻求中的位置。卢梭与马克思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解放路径,卢梭以"观念世界解放"的路径复活中世纪神性资源,以良知置换理性作为人性基础,以求建立道德王国。马克思则以"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在市民社会内部厘清矛盾根源,力图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异化。以往的认识中突出强调了"现实世界解放"路径,却在批判"观念世界解放"路径中忽略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两条解放路径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