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媛  钟明华 《求索》2007,(7):215-217
面对任重道远的启蒙之路,我们需要从传统中去寻找启蒙的文化资源。明末清初的新异思想以批判宋明理学极力维护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为其重要使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近代民主意识;李贽的思想反对礼教束缚,充满了对平等、自由和对个性的尊重;戴震系统揭露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杀人本质。明末清初反封建专制和礼教的“自我批判”思想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代封建文化的范畴,是近代启蒙内发原生的现代性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政治哲学名著《明夷待访录》中,总结三代以来政事得失,以犀利的笔触一针见血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旨在限制君权的初步民主政治的模式,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库增添了一件  相似文献   

3.
国家学说是国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来看,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国家学说具有自身独到的特色:传统儒家的国家学说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多着眼于巩固和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并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特色.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王秀娟 《前沿》2010,(8):58-60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通过对话体游记小说《乌托邦》,以深邃的目光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做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以超前的天才构想,展现给了我们一幅若隐若现的社会主义理想国蓝图。本文拟巡着先驱的思想轨迹,追溯其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以及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民初,中国社会曾出现过有史以来未曾见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一时成立的政党和类似政党的政治团体约有300多个。对于这种政党林立现象,一般史书都认为它是封建君主专制被推倒、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结果。的确,由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人民获得了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因而民主空气十分活跃;而党禁的开放,则直接为政党政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一现象的出现还与作为执致党的同盟会政治思想领导软弱、组织涣散有关。民初建立的不少较有影响的政党几乎都是从同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封建专制王权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政治理念.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辩证的哲学观审视,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是既"悖反"又"契合"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入剖析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挖掘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民本思想中蕴含的合理性文化传统在当代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功能和价值;揭示和批判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封建糟柏和阶级局限,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时代的升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依托,是我们研究民本思想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周"封建"以及西欧"封建"和五方式论的"封建"之外,还有第四种"封建"的概念,即中国秦至清的"封建",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与前三种封建不同,这种中国式"封建"是中国人用为政治批判的武器,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制造出来的;它是被"污名化"、泛滥化的"封建",是一切腐朽、落后及反动事物的代名词。中国人误解和滥用"封建"的根源,也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叶适,浙江温州永嘉人,为南宋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是与朱熹(道学的主要代表)陆九渊(心学的主要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叶适的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和谐社会思想以“致中和”思想为其哲学基础,以义理与功利相结合为其核心内容,而以政治改革主张为其目的。在南宋的思想界中,这种思想具有独特性,并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所启发。“外坚内柔”思想与叶适的政治改革主张叶适的政治思想,是从对宋代极端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代的政治体制有如下批评:“能专而不能分,能密而不能疏,知控持而不知…  相似文献   

9.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戴峰 《前沿》2008,(7):176-179
唐甄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潜书》中,他对空谈心性、忽视事功的宋明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并以原始儒家中的合理成分作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并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君权,发展民生的政治主张,表现了非凡的思想勇气,其启蒙思想已达到民本思想的极限。  相似文献   

12.
孙平 《精神文明导刊》2008,(3):58-59,61
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新文化运动,是救国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和发展。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倒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却没有多少成绩。于是,中华民族出于救亡图存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新文化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义思想是《资本论》所阐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贫富两极分化的批判、恶劣居住环境的批判、技术毒副作用的批判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解构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内在特质。《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内蕴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正义愿景,其为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明确了高阶目标、直接抓手和战略支撑,对推进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贤人政治"思想是儒家所提出的治国方略之一,其从儒家的核心点"礼"、"仁"出发,构建了一个逻辑的统治体系,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贤人政治"思想的提出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当时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国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五大特色:一是传统儒家国家学说始终占据强势地位;二是国家学说的发展,多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始终贯穿于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之中;四是国家学说的封建家族伦理痕迹明显;五是国家学说多推崇非君非国的上古之世,呈现理想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分别是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法制的哲学基础。两种哲学思想在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等方面表现出共通性,但在对人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及批判的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思想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法制在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基本价值、基本范畴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对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和对君主专制的弊端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又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学习,提出了一系列富强救国的诸如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改良思想。但是,他终究是封建官僚,不能彻底摆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以他主张像英国那样,建立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建立民主制的统治秩序,实现完全的民主与自由。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 反传统派: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只能拖住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后腿,应该加以否定。 (二) 五四运动派: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对封建文化、批判旧礼教、旧道德和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双明 《传承》2011,(29):24-25,65
东方国家长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广大农民没有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希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列宁则提出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纲领。毛泽东推翻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广大农民从政治上翻了身。经典作家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探索政治上如何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