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0年,吴玉章与董必武、叶剑英、边章五在重庆北温泉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记录了他们的革命情谊。战斗在重庆吴玉章,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抗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湖北黄安(今红  相似文献   

2.
凌辉 《湘潮》2010,(11):38-40
湖南平江县的烈士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1/5,不少乡镇烈士逾干名,如长寿镇有烈土2295名,嘉义镇有烈士1728名,童市镇有烈士1361名。还有不少家庭满门忠烈。三墩乡秦坊村陈孟根一家6口先后投身革命,相继英勇牺牲,一门六烈。  相似文献   

3.
正1943年6月,受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委派,《新华日报》记者陆诒随重庆各界慰问团到鄂西采访。遵照周恩来的嘱托,陆诒在恩施单独访问了叶挺将军,并深入长江西陵峡石牌前线,做了他在抗战时期的最后一次战地采访。回到重庆后,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称赞陆诒的鄂西之行获得"双丰收"。"周公"面授机宜陆诒(1911-1997),上海闵行人,中国著名的战地记者。中国文艺界老领导夏衍曾说:"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4.
丁英顺 《红岩春秋》2022,(10):26-31
<正>抗战时期,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有一处花园别墅,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民主之家”——特园(主人鲜英,字特生,特园因此得名)。郭沫若称赞,“要叙述重庆的民主运动,‘特园’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这里是民盟和民革前身之一“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发祥地,见证了民建与九三学社的诞生,被董必武誉为“民主之家”,更因毛泽东三顾特园会张澜而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5.
马乐 《红岩春秋》2022,(6):48-51
<正>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亲书两份奖状,表彰重庆新华日报馆使用土报纸替代进口薄型纸的发明。这项发明有什么特别之处,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困难抗战时期,日军封锁交通,中国印刷业严重依赖的进口物资十分匮乏。新华日报馆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转运、购买印刷机,采购、自筹纸张,储备、改良油墨,解决印刷遇到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6.
1963年4月15日,湖北省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稞子山上,近千名学生、工人、农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聚集一起,举行沈泽民、蔡申熙烈士的遗骨安放仪式。由董必武题写的烈士碑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烈士的墓前陈放了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委、湖北省军区、黄冈地委、黄冈行署、黄冈军分区、红安县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今年又逢董必武诞辰130周年,重庆红岩村,当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办公驻地,它见证了董必武在渝近8年风雨如磐的抗战岁月。时光荏苒,往昔的红岩村,现已是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青山无言,位于纪念馆内一栋修建于重庆大轰炸时期的3层楼房,仍每天向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  相似文献   

8.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俗称"虎烈拉""虎狼病""吊脚痧""绞肠痧"等,具有发病急、吐泻烈、病情剧、死亡快等病症。抗战时期,重庆因大量难民涌入、卫生环境恶劣以及大轰炸的影响,几乎每年都有霍乱发生,1945年夏季更是暴发了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霍乱流行。连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都予以关注,并赋诗问候"巴渝虎列拉何如?谨向同仁问起居"。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17日,装满了抗战时期珍贵史料的65个纸箱经过半个月的旅程,辗转从台北运抵重庆。全套117本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记录》,从1893年到1947年的《中华民国史事纪要》……这些全面展示抗战时期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珍贵文献,其原件在抗战时期曾保存于重庆。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21,(4):25-25
20世纪40年代,董必武任中共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长期住在重庆红岩村,同时承担了南方局很多具体事务。一天晚上,应董必武的要求,办事处的同志围坐在红岩村救亡室里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会议开始后,董必武取下老花镜,翻开笔记本,认真地看了看大家,就开始作检查。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通过电话,向四川教育学院教授邵英侠了解了抗日航空烈士邵瑞麟的事迹。他告诉笔者,他家珍藏有《空军忠烈录》以及几份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复印件等珍贵资料,并向我讲述了抗战中其父邵瑞麟烈士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董必武主要战斗工作在国统区,在此期间返回延安两次。董必武讲好“延安故事”的主要实践路径有:参与创建党的舆论阵地《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并持续发表大量宣扬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方针政策的文章;利用国民参政会批驳国民党谬论,宣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协助党中央谋划邀请外国记者访问延安,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利用旧金山联合国会议中国代表身份在美国宣传延安等解放区的真实状况,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董必武在延安时期的宣传实践经验对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63年4月15日,湖北省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的稞子山上,近千名学生、工人、农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聚集一起,举行沈泽民、蔡申熙烈士的遗骨安放仪式。由董必武题写的烈士碑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4.
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绝大多数革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前,烈士们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了一份秘密文件.在文件中,烈士们对党提出了8条意见,这份文件因此被后人称为“狱中八条”.这份文件至今从未完整公开过.“狱中八条”是饱含着烈士们血与泪的对党的嘱托.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沈阳市北郊,始建于1951年初,同年8月落成。1963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定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园名是郭沫若亲笔所题。1988年10月25日重新建成的烈士纪念碑,高23米。白色花岗岩为主体的纪念碑顶站立着一尊志愿军铜像;铜像的背后是铜制的中国国旗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旗。主碑的正面镌刻着董必武的原来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6.
牛瑞芳 《红岩春秋》2014,(10):45-46
正2002年3月,得知我国杰出的外交家王炳南之子王黎明先生有意到重庆,访问抗战时期随父母在重庆的居住地"良庄"以及母亲曾经工作过的"保卫中国同盟旧址"(重庆宋庆龄旧居)。我们与他取得了联系,热情地邀请他到重庆。10月15日,67岁的王黎明来到重庆,并将珍藏几十年的宝贵文物——抗战时期由国民政府颁发给母亲王安娜的"国民政府防空洞出入证"捐赠给了重庆宋庆龄旧居陈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举行"11·27"烈士殉难70周年纪念活动11月27日,重庆"11·27"烈士殉难70周年纪念活动在歌乐山烈士墓举行。脱险志士和来自上海、山东、新疆、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的烈士亲属、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赵家颖/摄)"在希望的田野上——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图片展"开展11月1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图片展"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展。展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讲述了施光南与家人、友人相处的难忘时光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展示了施光南与重庆的情缘。  相似文献   

18.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出生于1877年6月9日,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牺牲于福建省长汀县小迳村。为了纪念何叔衡烈士,1963年长汀人民在小迳村的山头上,建了一座5米多高的纪念碑亭,中间的大理石刻楷书是董必武的题字:何叔衡同志殉难处。  相似文献   

19.
正他是电影《色戒》女主人公原型——郑苹如的未婚夫,曾赴意大利学习航空,是中国空军中少有的全能型飞行员。抗战时期,他鏖战长空,英勇杀敌,牺牲在湖南芷江,最后葬于重庆南山空军烈士公墓。他就是曾任中国空军第11大队大队长、空运大队大队长的王汉勋。"大傻"不识陈纳德王汉勋,江苏宜兴人,1912年2月6日出生,1934年2月1日毕业于中央航空军官学校第二期。由于成绩优秀,王汉勋与孟广信、张旭夫、赖逊岩等人被派  相似文献   

20.
“发扬马列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 这是1977年郭沫若在《怀念董老》一诗中,对董必武一生历史功绩的热情讴歌,同时也反映出两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的深厚情谊。 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长期奋斗在国统区,“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文化界的领袖,以一名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满怀报国热忱,积极活动于抗战舞台上。董必武与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交往,不仅在二人一生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之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