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民主在近代社会成为竞相追逐的理念,但这与自由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法国大革命之后,该问题更为尖锐、深刻。民主与自由是否可以相容备受争议,民主所带来的暴政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民主的信念。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给予了正面回答,充分肯定了民主的价值,并对民主与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寻求如何在民主时代保持、发展民主,最终实现其自由的理想,从而实现对于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张力的解释。即使在现代社会,如何处理好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托克维尔作为研究该问题的先行者,他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数暴政是民主发展初期的一个普遍担忧,托克维尔可为其代表。达尔从多元主义民主的基本理论出发,加以他对平等的偏爱和对社会转型方向的认识,从逻辑上、经验上和方法论上对托克维尔的多数暴政论进行了反驳。达尔的反驳提醒我们,多数暴政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而是民主政治不成熟的表现。过分夸大多数暴政可能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的旧制度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还塑造了大革命后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成为法国构建自由宪政道路上的隐秘障碍.他主张法国从美国经验中汲取智慧,培育一个强大的社会中间团体以对抗政府权力集中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的民主理论家之一,托克维尔对现代民主发展背后的文化逻辑给予了重点关注,这集中体现在其民情思想当中。托克维尔的民情概念源出于拉丁文,意指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知识因素的总和;其民情观意在处理平等与自由的冲突,期望民情能够在不平等但却自由的过去与平等但自由命运未卜的未来之间充当传承自由的载体;然而,由于托克维尔在民情内涵、判断标准及其政治观和殖民主义立场等方面存在着的一系列缺陷和不足,造成其民情思想也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英国的新公共管理(NPM)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公共管理中存在两种根本性的悖论:第一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参与的问题;第二种是理性选择与决策和妥协的问题。这两种悖论的共存源于新公共管理的四个悖论模式:让政治家来作决策,让管理者来进行管理,让客户来选择,让相关主体来参与。  相似文献   

7.
英国独控印度洋的时期也是其扩张达到高峰继而转向衰落的时期,尽管衰落的速度——因为有印度殖民地资源的支撑——要比今天的美国慢得多。进入新世纪的美国在中亚失败后转入衰落的现象再次说明:建立在"心脏地带"之上的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是有缺陷的,具体表现是它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不可行性的悖论。这种悖论称之为"麦金德悖论"。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沿着这条路线扩张的国家没有足够的国力达到目的。英国之后,麦金德理论的这种悖论——可能是历史没有提供足够多的教训——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相反,它在包括美国、苏联在内的后发强国中还得到激赏并被大规模地推向实践,其结果也无一例外地深陷其中并由此转向衰落。"麦金德悖论"反映了霸权国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有相当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相似文献   

8.
从“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表达了人们对于政府执政依据的更高要求,它实质上是将法律置于宪法的天平之上,是在注重政府行政分支依法执法、司法分支依法司法的观念下,进一步主张立法分支应当依宪立法。本文立基于形式意义的“依宪执政”,以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为例,考察了这种意义的“依宪执政”在我国实践中的不可欲性,进而讨论导致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这种难以甚至无法作为形式意义“依宪执政”的依据的原因乃在于立宪思维存在的若干误区。最终,为了使“执政”有可行的宪法文本依据,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归到讨论实质意义的“依宪执政”的前提上来。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很多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错。信访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政权建设的制度安排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时代变迁,社会利益结构嬗变,信访制度表现出诸多悖论。这些悖论的出现既有制度原因,又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解决信访悖论,要同时兼顾制度和文化改革、创新,其中重塑政府信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实践。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制、新机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GDP的高增长却没有带来高就业,这一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的奥肯定律,因而,中国存在着"奥肯悖论"现象.依据经济政策学的有关原理,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及目标与工具相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目标冲突,当前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与工具的不相容,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能明显有助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因此,我国要摆脱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相容.  相似文献   

12.
在作为钱广荣先生的“道德悖论”立论根据的三个案例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道德悖论”问题。钱先生在理论上的失误之处,在于他用社会道德中对个人的“利他”要求,排斥个人道德中合理的“利己”诉求。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自由的和谐如何可能”是托克维尔毕生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托克维尔有关乡镇自治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托克维尔看来,乡镇制度是乡镇自治的表现形式,乡镇精神是乡镇自治的政治效果,两者有机组成了美国乡镇自治政治传统。虽然民主的政治后果既可能走向自由,更可能堕入专制,但是,乡镇自治通过培育自由的民情、以社会权力制约政治权力和抵制多数人暴政等途径,促进了民主在美国与自由之间的和谐。尽管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促进了民主在美国与自由之间的和谐,但是,这些影响因素无不根植于乡镇自治,由此可以判断:乡镇自治是民主在美国与自由和谐相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悖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的矛盾、灌输式教育与参与式教育的矛盾、惩处式教育与包容式教育的矛盾所带来的管理悖论不容忽视。从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制度完善以及评估学生行为的影响等方面有效协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式间的矛盾,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关系的悖论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正面临着一个看似奇怪的悖论:接触与摩擦同时存在,合作与矛盾同时上升。这种悖论与矛盾,既非“热战”,也非“冷战”,而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竞合关系。中美关系的这种状态,既是历史因素和地缘因素使然,但更多的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纠葛与利益交叉所致。中美关系总体上仍保持着积极发展的势头,同时也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源泉;改革开放增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改革开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的更高起点。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立足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道德悖论研究借助逻辑悖论研究的方法悄然兴起,发展很快,但关于“究竟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仍然存在重要分歧,受到否定性的挑战。其所以如此,与没有准确把握道德悖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及逻辑悖论研究对于道德悖论研究的方法的阈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梳理30年改革开放史,不难发现,思想解放所形成的先进思想理论认识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开启之点,为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强大的路线保证,营造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开掘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思想解放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先导作用,高层领导要强力推动,广大群众要不断“自我解放”,继续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让新的思想元素充分自由涌流,清醒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新变化,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作了反思性的回顾。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将在21世纪成为被继承的“传统”和遗产,另一方面,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巨变,在解决世纪之交文化发展课题的基础上而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易杰雄 《理论前沿》2008,(17):13-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到今天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对“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认定,到“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提出,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过程。这一过程再次表明: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也是认识不断获得提高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