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何一种理论要与现实相结合,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运动和理论构建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在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章化与宪法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策化与社会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学科化与科学化、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体制化与政治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规范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实践化与理论化、马克思主义整风运动常规化与持续化等有效路径,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继续依赖这些路径,并探求具体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必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学界已有诸多角度的研究.我们主张从“思想自我”的角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自我、时代自我的思想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为中华民族重构“思想自我”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选择、实践精神以及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杨茜 《前沿》2009,(5):35-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当代史,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自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一直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所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依据,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崭新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显现其"世界化"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20,33(2):5-12
我国近100年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即是科学社会主义从抽象理论演变为物态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本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对象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特性来看,它不研究和回答具体问题,也不像具体科学那样,可以为实际问题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能必然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虽不能具体化、实在化,但它提供了强有力的世界观指导、价值观引领和方法论支援。  相似文献   

6.
符成彦  温小平 《前沿》2013,(9):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指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应对现实问题考验的实践过程,其次是一个实现理论创新的提炼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和丰富发展的源泉,更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魏宁海 《前沿》2012,(1):18-21
当下,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与方法的认识过程中,笔者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主题的切换和社会实践的需要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考察历史必然性、历史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角度提出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保持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统一,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以期从中领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核心术语和观念史的演化两种视角,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换过程中的几种内在机制,包括格义、内外合明、语义转换、语音转换。从而证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邃的,其中既有马克思"化"中国,也有中国"化"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李维喆  王红梅 《传承》2011,(21):34-35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属于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具体实践的世界历史性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因其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具有普遍真理性。这一真理性内容的现实化过程就是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特点、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发展着的中国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更好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潘景柱  王永秋 《传承》2007,(5):30-31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下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和感召力,是摆在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面前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并及时给予客观的分析,从容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的统一。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就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逻辑"这种"双重逻辑"的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随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探索,是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的。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表的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大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其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深刻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展过程及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研究历史.又要研究现状.最后要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间,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开始,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从实现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诠译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中国文明主体的整体文化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现实实践的紧密融合,创新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种现实需求和历史使命。从科学内涵上看,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上中国化、民族特色上中国化、与时俱进上中国化;从坚持原则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的原则、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民族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地方化的过程。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西地方的具体实践和结晶。改革创新是广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岳鹏  向黎  张蓉 《桂海论丛》2014,(4):96-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同中国现实国情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实现条件、基本经验、历史启示和理论成果,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共性与个性统一律;二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律;三是历史与逻辑统一律;四是开放与创新统一律;五是矛盾与对立统一律;六是隐性与显性统一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关键,包括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关系、思想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发展,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是学习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