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具有理想化色彩,具有对当下的质疑、批判、引领、超越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审美不仅要消解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异化,还应包括解除肉体本能及欲望对精神的压迫。所谓“工艺审美”、“生活审美”虽然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没有经典的艺术审美作为思想及形式资源,只能坐食山空。因此,艺术审美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泛审美化”的整合、引领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当代西方思潮的研究、批判和教学中,有的同志感到对西方“列宁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流派之间的联系不好把握;也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它们实际上是种属关系,西方“列宁学”包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因此没有必要再对西方“列宁学”进行专门性的研究。这个问题事关能否比较完整地回答当代西方思潮对马列主义的挑战,因此笔者就此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存在差别,中西方社会的人们在认知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角度、线路等方面出现相当的不同,形成迥异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思路。在这一民族精神基因基础上修筑起的文化素质,对两者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在思维特点上是体悟型的,这种体悟型思维与西方的思辨—分析型思维显然有别。其特点主要为:(1)思维对象的过程性或历时性;(2)审视方位的内向性或内视性;(3)思维形式的有象性或具体性;(4)思维内容的可体验性或可感受性;(5)思维构成因素的多样性;(6)思维程序的非程式化。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及禅宗的宗教哲学理论对体悟型思维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崔之元 《人权》2009,(2):40-42
本文为作者在2008年第九届“中德人权对话”会上发言的修订稿。在北京举行的本届人权对话主题为“人权与和谐社会”。中德人权对话已有10年历史,人权对话已成为两国战略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老子》、圣经、寒山子《水清》、狄金森《暴风雨夜》、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拉金《水》等中西诗文的分析 ,试阐述“水”意象的哲理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与技术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理性思维滋生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和谐审美观;现代技术理性的发展造成人文与技术言说方式的对立,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将审美价值建基于艺术形式的建构中: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成熟改变了传统的审美形态,使审美走向虚拟化.从技术的角度审视西方艺术审美的绵延与转型,能使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获得更为内在、更为本真的理解,从而揭示出技术语境中西方艺术审美流变的独特意涵.  相似文献   

8.
世纪转型期的现代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关注,直接影响着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向。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闻导语写作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关注表现各异。作为新闻与美学的交叉视野,这种对受众审美的关注越来越引起新闻传媒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期间,有几件事着实让人生发感慨: 北京图书馆里借阅者天天像往常一样地多,连大年初一也有众生五千余。 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到郊外、境外过年格外地多,仅北京到郊外的就有20万,到境外的逾10万。据有关人士称,这些数字较前两年增辐很大。 众多城市的餐馆、饭店一改过去放假的习惯而照常营业,且推出种类众多的“年饭”,为的是适应居民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1.
12.
刘文良 《前沿》2009,(11):118-122
人类的自然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考察和反思西方自然观念的发展旅程,探讨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现当代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可以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突出特征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肖蓟 《福建通讯》2000,(4):46-47
本人五十年代初期出生于莆田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外地曾有人讥笑那里是“厕所当碉堡,地瓜当粮草”。其实,在我的记忆中,孩提时代的我连地瓜都吃不饱,常常是饿着肚皮去上学的。可以这样说,我对贫困有着深切的感受,并从心底里诅咒贫困。现在虽身居闹市,安居乐业,但当年受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此,深知祈盼早日脱贫致富是广大贫困地区人们共同的迫切心愿。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既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又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美回归"还原了感性的应有地位,促成了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为理解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时下的"审美回归"停留于感官享乐的浅表层次,缺少了精神超越的维度,结果往往使人们缺乏对政治权利、社会改革等更为宏大的目标的热情,导致当代人使命意识的弱化。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1,(8):80-80
河南郑州丁明常(河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学术部主任。原任河南电力试研所高级工程师)贵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毛志成先生《不可在“小思维”中沉溺太久》一文,文中指出:“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大思维,还是社会科学的大思维,几乎都不是中国自生的。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我多次出访时,曾在伦敦、柏林和奥斯陆等城市街头看到一种怪现象:一簇年轻(大多在20~25岁之间)的男女,把自己装扮得像妖怪。女的把一头秀发染成红色,男的则把头剃个净光,顶上翘起根几寸长的辫子,有的还撅成猪尾巴形。脸上则个个涂得花花绿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生物学中,生命科学将是一门先导科学。纵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无疑将会促进各门学科向新的领域进军,产生出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科学新时代。目前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将为生命的本质、生命起源以及生物进化等基本理论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途径,促进医学,化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的向前发展,对于深化人对自身的认识,开发人的潜力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论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二十世纪都是一个走入困境又寻找出路的时代。(尽管中国美学的困境和“突围”是二十世纪晚近的事)。本世纪初的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中开头第一句就预言:“美的本质问题将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这个预言尽管没有完全应验,但却符合了二十世纪美学的总体趋势:本体论美学走向终结,经验美学大角度崛起。这就是引入注目的西方美学重心的转移——从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本体论转向审美经验。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的被强调,“审美态度”就被历史地推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审美态度的转变为视角,我们就会对二十世纪美学的原野有着一个比较具体和清晰的切入点,同时,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美学的走向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开心的"多感官"活动是有效促进残疾人士康复的重要媒介。"多感官"不是单一功能的康复活动,而是应与不同康复目标互动的康复过程。让学习障疑者开心康复的概念,应普及为社区概念,以达至真正伤健共融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