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诺族创造出了许多至今还惠泽后世的,主要涉及语言、民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经济等价值和作用。随着基诺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相关联的现代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基诺族的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2.
“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邛窑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了“邛陶烧造技艺”的保护现状,对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价值重估与意义开掘、“道”“器”并重的保护路径的探讨,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进行有益的思考,并以此为例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4.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德俐 《政协天地》2009,(12):48-48
9月30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日前于屏南县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及与会的闽浙11县市代表共同呼吁加强对木拱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了五项意见:  相似文献   

6.
袁士坚 《乡音》2012,(3):32-32
位于冀南的磁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磁州窑烧制技艺、纸扎技艺、磁县迓鼓、磁县怀调等,均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委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围绕"非遗"议题,2009年秋天磁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一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我自始至终随委员参加了这次调研。一天上午八点半...  相似文献   

7.
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共224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释永信作为少林功夫的代表性传承人,而传统医药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有17名专家被推选为中医方面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本次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浙江省共有16位成功入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沈新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徐朝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王阿牛等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8.
杨波 《公民导刊》2007,(6):60-61
由于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一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落于民间,有些技艺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下届起草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相似文献   

9.
木版水印技艺是全世界最早的彩色印刷术,以木材为版、以水溶性材料为颜料,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被誉为“画刻印三绝”,有着中国印刷史的“活化石”美誉. 杭州木版水印技艺始于隋唐,成熟于宋代,繁盛于明代,在民国时期式微.如今,经过保护与传承,杭州木版水印技艺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第一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项目,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继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之后的第三国策,这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傣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以傣族传统手工艺为例:手工艺品是物质的,而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艺是非物质的,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就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品只有作为人们需要的物品进入市场,传统手工技艺才能得到可持续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