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德主体性是指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性无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人的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国平 《求索》2011,(3):154-155,1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间争论的焦点,但在政治实践中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完全对立或者统一,是行不通的。本文立足于公民的主体性,探讨不正义法律获得道德约束力的前提、理由及其限度,其目的不是要与实证法学派站在一起,与自然法学派分庭抗争,而是要在人的主体性空前伸张、社会矛盾突显的现代社会中,为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寻找一条在理论上立得住、在实践中行得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中体验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开端 ,在交往中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活动中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现实中超越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得到升华 ,在协调中发展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取得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道德个体的活动是主体性的、能动性的 ,这是一种道德承担者、道德接受者和道德创造者三位一体的构成。道德承担者表明个体的道德活动是施爱的过程 ,道德接受者表明个体是接受爱的主体 ,个体作为创造者要体现本质意义上的道德活动 ,通过道德主客体的活动展示精神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制度共同塑造着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秩序,在道德建设中加强制度认同,从而确保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只有将道德建设和制度认同统一整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树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意识,在制度规则中体现优良的传统美德,在道德自律、自觉和自由中升华制度的正义规则.  相似文献   

10.
再论亚道德     
周仁准 《前沿》2012,(15):24-27
亚道德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阶级斗争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与分裂分层的社会现状是亚道德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准确把握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正确区分和解释人们不同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试论消费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行为不仅是经济行为 ,还应是道德行为。对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原则总体上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系 ,具体包括 :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消费模式的文明化。据此 ,作者对现阶段的消费行为进行了适度的道德评析  相似文献   

12.
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信誉,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对引领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全面把握新时期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核心规范,深入探讨党员干部道德养成的现实路径,为改革、发展、稳定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3.
道德建设之于社会、国家与个人具有基础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总体上可划分为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的初步确立时期、人道主义兴起与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多元价值理念交锋交融与分步骤成体系的道德建构时期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宝贵历史经验,诸如:全面坚持发展和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提出了以"五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张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发挥模范人物的激励作用、以党风建设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这些道德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设置必然性。只有当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自律包括:获取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反省;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制度道德建设成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制度创新,建设科学的制度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道德困境之源考量——基于道德的支撑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忠 《求索》2011,(2):137-138,203
现代人道德困境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但从根源上看是道德的支撑缺失。中西传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尽管二者发展路径不同,但各有其相应的道德的支撑。而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之源正是由于缺乏道德的支撑,因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然要对道德的支撑进行追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高度融合到相对独立 ,再到重新融合的过程。一方面 ,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标准。另一方面 ,道德价值又具有社会本位性 ,即以社会的总体认可和支持为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道德维系伦理关系的功能 ,就要对道德进行制度化设计。适当地把道德法制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运行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要求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广东城乡家庭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东城乡家庭婚姻道德的总体状况是稳定、和谐、平等、向上的.建议大力推动婚姻道德社会环境的优化,为提高城乡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与引导,以妇女的发展进步推动婚姻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民警察道德建设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着重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民警察道德的体系;以开放、包容、平等、负责的心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挖掘国际警察道德中的精华;根植于中华道德文化的土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