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维才 《学习与实践》2008,(12):128-133
当前,我国农民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他们在职业、收入、居住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也应有别,从而构成三元模式:对纯农户,应采取"基础养老保险" "附加养老保险"模式;对农民工,应实行"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账户"模式;对失地农民,应探索"个人账户" "基础养老金账户" "储备金账户"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纯农户为主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配套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以真正提高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
《就业与保障》2005,(6):F003-F003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及各级政府的组织推动下,福建省农村社保工作自1991年8月起开始稳步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省已有153万农民参保,基金累积8.4亿元;已有13万人领取养老金,累计领取1480万元。  相似文献   

3.
正确定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鑫 《就业与保障》2005,(10):43-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仍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和体系,究其厚因,既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客观因素,又有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的主观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显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养老之忧而建立的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我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问题历来是社会所关注重要课题。农村养老制度直接关乎到农村的稳定大局。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对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则逐步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依旧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5.
房秋实 《人民论坛》2015,(8):110-112
文章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念及建立农保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我国农保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法律立法层次低、缺乏系统化立法支持、缺乏可持续性及保障水平低等缺陷,建议借鉴德国、日本、瑞典农保法律制度,从农保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具体构建及与其它制度衔接入手,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早期农村社保制自1998年进入第三阶段以后陷入僵局,至今没有大的进展,除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外,没有全国范围内的试点。但党中央近两三年来给出了有关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脱身"冷宫",再次受到中央和政府的重视,也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能在近十年后脱身"冷宫"?当然与其本身的重要性密切相关,同时我国已经具备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现有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左右,可以说,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特对浙江省瑞安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据,试就如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出思考,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亚平 《理论月刊》2004,(3):167-168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化进程,稳定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对保障我国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框架的确定为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努力方向。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经验教训、权衡利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0.
龙卓舟 《求索》2011,(5):64-66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十分艰巨的理论难题,目前理论界正处于艰辛的探索阶段。但本人在研究中发现,目前该领域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研究;另一方面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却又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帮助,使其少走弯路,尽快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一艰巨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卢海元 《湖湘论坛》2003,16(1):46-48
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建立能有效将非农化职工和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操作方案 ,“实物换保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是适合农民需求的制度安排 ,能同时解决养老、发展和稳定的问题。我们应加快实物换保障的配套制度建设 ,构筑起实物换保障的政策支持系统 ,改变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现状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08,(2):36-36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改革、完善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据了解,不少省份结合本地的实际,改革、完善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成效。作为农业人口大省,我省现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条件正在形成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吉林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国家精神和农民心愿,且已具备条件。应尽快出台地方法规,明确农保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与发放标准及相对应的权利、义务;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农保机构,搞好人员配置。  相似文献   

14.
从山东模式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燕 《学习与实践》2008,(12):134-139
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模式选择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成熟的农保制度进行了比较及借鉴,提出我国目前应选择部分积累作为农保的筹集资金模式,选择市场化管理与专家理财相结合作为运营模式,实现从国家经营向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转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和方式,以及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万本根  赵喜顺 《半月谈》2001,(16):22-22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只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为此,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好农民养老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农民群体逐渐分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了水平多层次、缴费灵活性和制度衔接性的新要求。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沿用改革开放初期以发达地区为试点形成的模式,这种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压力。构建一个既有统一制度框架,又能适应农民群体分化特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主要有制度设计、监督管理和财政扶持三种方式。在财政扶持方面,政府一般采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两种方式给予扶持。财政补贴指国家财政拨款给养老保险项目,直接承担养老保险的部分缴费以及管理费用,一般适用于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计划;税收优惠指国家通过税收减免。对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计划提供参保优惠条件促其发展。因此,本文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财税政策建议主要分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宁政发[2008]11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抓紧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人口大国,建立以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顺应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必然选择。本人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就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浅谈一些看法。尽快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我  相似文献   

20.
近日,拜读了经济学博士杨复兴先生著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云南为例》一书。从书中可以看出,杨先生结合多年关注、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多年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经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云南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