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志峰 《唯实》2007,(10):56-57
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运动式治理在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运动式治理成因的剖析及其对策的探求,可以得出由制度式治理取代运动式治理的结论,且其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强化治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汉英思维差异对英语语篇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不同文化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推理模式,探寻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用英语写作或进行汉英翻译时,有效地组织地道的、规范的英文篇章的规律和途径;由此在达到写、译的功能和目的的同时,建构能传达作者意图或与原作等效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韦晓曙 《世纪桥》2010,(23):147-148
初中级汉语水平的英语国家留学生常受到英语思维和习惯的影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迁移到汉语句式中而造成偏误,这些偏误的产生与学习者在两种思维和语言认知方面的偏差有关,其中汉英思维在一些方面的差异则是句序偏误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思维模式极易在英语写作时构成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形成负迁移,以至造成作文中的汉语思维、英文表达现象。本文拟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在句法、篇章组织上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写作教学不仅仅是靠单词、语法的正确使用,还应在思维模式的差异上加强对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璐 《世纪桥》2010,(11):145-145,154
母语的负迁移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干扰和阻碍的作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文化三方面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产生的负迁移,以及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甚至六级考试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运用英语的能力已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写作时仍出现诸多错误.学生写作中的典型错误大多与母语(汉语)负迁移有关,解决的办法是:教育学生用英语思考;扩大阅读量,增加目的语输入;对迁移错误进行有效反馈.  相似文献   

7.
沈玉如  王梅 《世纪桥》2008,(19):123-124,126
近年来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甚至六级考试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运用英语的能力已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写作时仍出现诸多错误.学生写作中的典型错误大多与母语(汉语)负迁移有关,解决的办法是:教育学生用英语思考;扩大阅读量,增加目的语输入;对迁移错误进行有效反馈.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强调,要重点查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新表现,比如,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调研走过场、遇事推绕拖,"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庸官懒官”行径,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具体原因,进而提出如何有效进行监督考核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中英文文化背景的不同,母语迁移对于二语习得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论文将从母语负迁移对于口语输出的影响为切入点,具体聚焦初中学生语言输出中"说"这一方面具体剖析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和原因,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希望能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教学和学...  相似文献   

10.
邹长虹 《世纪桥》2006,(5):100-101
随着英语不断成为全球通用语,由于地域差异,英语出现了变体。中国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的一种。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现象。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并能促进中国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情感障碍和母语干扰。其中情感因素中的动机障碍主要源于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母语干扰因素主要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别。归因训练和分层次教学是排除学生情感障碍的正确途径,积极创造自然的英语环境并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可有效排除母语干扰。  相似文献   

12.
高立琴  刘冬阳 《世纪桥》2007,(10):138-138,143
英语写作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和迎接信息时代各种挑战的一种必备能力。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写作课多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利用英语专业基础课,尽早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成了关键。笔者拟从词汇教学,课文教学,练习教学三方面探讨英语写作能力在精读课堂上的渗透式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当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共同内涵。虽然各国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但实现现代化路径则是多样的,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并非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后发、并联、人口规模巨大等独特的基本国情,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注定了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为此,文章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过大的原因予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艺轩 《世纪桥》2024,(4):19-22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独特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从发展的独特优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开辟了由发展中国家迈入现代化进程的新模式;从秉持的鲜明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站稳人民立场,以社会主义为内在本质;从传递的时代意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由欠发达走向发达的新选择,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何自力 《前线》2022,(11):90-93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世界贡献,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高度统一,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少数人服务的弊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深刻体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拓展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结构清晰、要素协同的有机整体,其现代化的逻辑形态是理论价值、历史规律和实践经验相互作用与内在融合的结果,展现出超越其他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显著优势。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科学指引;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现代化长期探索中开创的一条契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基因同根相连;从实践层面看,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定位生成,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农民利益流失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与尊重,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产生这一问题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利益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把农民利益的保护与实现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农民利益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顶层设计者,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创造了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普遍性”为参考又重视“特殊性”,以“同一性”为方向来化解“斗争性”,以“量”为基础来追求“质”,以正视“曲折性”来推动“前进性”。探赜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哲学意蕴,既有助于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也有利于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主动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属性和特点;宪法是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实现需依靠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作支撑;功能主义与人民中心主义是我国行政法理论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也是其不同于西方福利行政法、给付行政法的特点所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一大特点与亮点是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我们要实现的公正司法更注重实质的公平与公正,异于西方法治所强调的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