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文章重新解读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其对当代德育有许多启示,包括创建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学会关心、提倡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深厚内涵及当代价值,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仁"的提出"仁"被孔子看作是最高最核心的道德原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他经常谈论"仁",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其中比较著名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对孔子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关注的重心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一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所提出的“仁”、“智”、“勇”成为儒家君子思想的三要素,《中庸》谓之“智、仁、勇三达德”。而“仁”、“智”、“勇”三者乃是常人可行的,并不玄远。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地讲到“仁”。“仁”的含义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都有一个特定的基本内涵,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与“爱人”可谓一个金币的两面:在己言修,推人及爱;修己方知爱人,爱人先须修己。修己应做到忠、信、义、诚、刚、木、讷,待人应做到恭(庄矜)、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可见孔子的君子理想,在当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6.
孙晓梅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6-88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爱思想作为一种情感粘合剂,凝聚着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最高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孔子试图以仁来重塑一种理想人格,希望用理想人格来践行仁,进而构成统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一、孔子之仁的实质 孔子一生多次谈“仁”,在一部《论语》中“仁”字便出现109次之多。仁的含义自古有多种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代学者则力图予以新的阐释与归纳。其实,如果审慎地加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孔子论仁虽数以百计,但主要内涵则是为达到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平衡所遵循的最高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张岱年说:“仁的观念,所涵甚广,而本者甚约;境界极高,而平实简易,是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张岱年文集》)第二卷)它是孔子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包括除圣之外的一切德目,并且超凡入圣,也必须通过这条路。仁是建筑在亲子血缘基础上的,首先能使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友爱,这种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扩展开去,  相似文献   

7.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以“仁”,与孔子对管仲的其他评价相左,这是一种理解之惑,涉及儒家关于价值评价与道德实践的冲突。明清学者阐释《论语》时,在遵从程朱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着孝悌、忠君、道义、生死、功业等观念,提出兄弟伦理、王位继承、君臣之义、建功立业、民族大义、理念时代变迁等多维的解读。明清学者多以推究孔子的原本意图为目的,把孔子言论视为圣人规范,以准确理解儒家“仁”的体系和内涵,以期为当下儒者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9.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礼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10.
史磊 《理论学刊》2006,4(9):102-1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而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正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其直指人格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充满仁爱的群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透视人文情怀的生态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继承和弘扬孔子德育思想,充分认识其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并从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相通、相容、相似的结合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他对孔子的“道德哲学”评价并不高,甚至还相当鄙夷,认为它只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毫无出色之点的”“常识道德”,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①应该说,黑格尔并非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基本特点。但是,他对孔子的评价却  相似文献   

12.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体现了我们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研究儒家德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儒家的德育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前提。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惟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否定…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家,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为此,本期专门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葛荣晋教授为本刊撰写的此文。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孝"思想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发挥孔子"孝"思想及其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17.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主张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始终,尤其在"射"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仁、智、勇"等方面协调发展。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文章通过剖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分析孔子"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率先垂范"等教学思想精髓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其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拓宽当今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路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古代人学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以性善论为特点的心性学诠释有关人的问题,透过“性善”高扬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尽心”凸显了人之主体自我、“知天”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将人的主体性体现在这个最高境界中。因此,较之孔子的道德伦理型人学思想,孟子的人学思想则属于心性本体论人学,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理论上的缺憾,促使先秦人学思想趋于成熟,并影响着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如“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知之日明哲”、“信用昭明于天下”等。到了春秋战国,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人,开始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